企业制度化管理

点赞:3787 浏览:138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制度化管理一直作为西方企业管理中的潜在命题存在,但是在缺失科学管理发展基础的中国企业,有必要突出制度化管理的意义.从企业管理发展史来看,制度化管理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制度化管理也是现代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度化管理是伴随西方管理对科学理性的追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化管理是组织理性的表现,企业的制度化本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现阶段的中国民营企业而言,制度化程度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关 键 词 ]制度化管理;工业革命;科学理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2-0051-05

一、制度化管理的西方历史现实

1.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制度化管理

在资本主义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类实践能力的限制,人类的认识被局限在相当狭窄的范围里,认识的内容充满了想像和对以往经验的肯定.那个时候的权威关系主要依靠习惯和信念以及对神灵的崇拜、信仰来维持.这种权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是较为强烈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却是脆弱的,因为其权威得以建立的基础是脆弱的.建立在感情和信念基础之上的权威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会充满不确定性从而变得不可控制.资本主义“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捍卫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1]人类的理性发挥了从来没有过的作用,展示了从未展示过的力量,这时的权威形式也就随着成为包含理性成分的权威.科学、理性的发展和运用使得人类行为前所未有的统一于某些共同的制度规范.在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从物质生产到经济和政治生活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无不深深打上了科学理性崇拜的烙印,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制度权威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旧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了,必须采用新的制度和管理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工厂管理必须服从技术的客观要求,从而促使制度化管理成为工厂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选择.

资本逻辑的支配是西方企业制度形成、发展、成熟的基本力量,也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基础.资本作为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通过产权形式在企业制度中体现自身,借助契约形式整合其它要素,通过财产保值增值要求支配企业全过程.资本逻辑是说资本不仅仅代表了有价值的物品,而且代表了物品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利;不仅代表了物品或财产的权利,而且代表了财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不仅意味着符合财产保值、增值的要素组合、经济活动本身,而且意味着相应的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和支配规则;不仅意味着既定的、单一的社会关系和支配规则,而且意味着变化着的、运动中的社会关系和支配规则.简单地说,资本运动的逻辑支配企业运动,强调企业建立在财产制度基础上,企业决策服从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决策权按照财产权利构成行使,企业制度由财产权利的构成和逻辑决定,企业的经营、扩张、发展、投资、兼并都以资本增值保值的要求为转移.[2]

资本逻辑支配下,资本要素在经济活动,企业运转中发挥支配作用.管理过程中应该以理性的制度权威作为各种管理方法、手段、过程的核心.与信仰、感情、经验基础之上的传统权威相比,理性的制度权威使组织摆脱了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组织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制度化管理更符合资本逻辑支配下的作为经济体的企业的追求.

2.制度化管理随工业革命出现

制度化管理作为一种理性的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它迎合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一方面,制度化管理满足了工业大生产的生产模式和管理复杂化的需要.其在精确性、快捷性、可预期性等方面是其他社会组织形式所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它以非人格化、制度化的特征而得到科学理性时代的文化认同.而这些都是对传统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任人唯亲、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官员决策的任意性与不可预测性等弊端的纠正,是时怎么发表展的产物.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处于手工劳动阶段,技术水平低,交通、通讯不便,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成本高、有效性低,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规模小,结构简单.因此,那时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

工业革命后,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发展,新的经济组织――工厂制度普遍建立,组织规模扩大,内部结构复杂.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使管理难度空前增大,管理成本人为上升,大量工厂的经营不善和破产倒闭使传统的经验管理遇到了挑战,改进管理降低组织活动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以小瓦特、欧文、亚当•,斯密、巴贝奇等人为代表,人们开始真正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从此生产计划、技术和劳动分下、设备的合理使用、劳资关系等成为管理者的研究专题,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较系统的研究.但在此之后,尽管工厂制度及其管理经验从英国推广到其他国家,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技术和组织创新动力,因此管理理论没有大的进展.这种情况直到美国铁路企业出现后才开始改变.


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铁路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如协调困难,发生事故,运输成本高等等,面对这些严峻挑战的是大批新型的支薪经理人员.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841年10月5日的一次铁路事故后,乔治•,W•,惠斯勒为西部线设计了现代化的分工仔细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使西部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以职业经理通过严密的管理系统而经营的现代企业;1846年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的本杰明•,拉特岁布经过对财务会计理论和铁路管理精确性的精心研究,将财务活动从铁路作业活动中独立出来,首次提出了记录铁路运营的款项并编制日报表、月报表以便考核的制度;1852年就任宾夕法尼亚铁路总经理的J.汤姆森以明确管理机构、区段管理机构中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为重点,形成了一套分权的、权力机构与职能部门分设的组织形式――这就是后来M型组织结构的雏形.于是分工严密、结构合理、协调控制的铁路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渐形成,而与之相适应的近代财务会计、统计制度的基本方法也在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究其根本来说,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条件,生产过程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制度规范,因为这时的生产过程中的制度规范是以经验方式获取,并以传统和惯例的方式来保留和延续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在给生产方式带来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工厂的制度和管理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人们考虑问题的重点已经转到厂商内部的各种问题中.如加工过程、设备排列、场地布置、生产技术、刺激制度,以及其他等等.”[3]工业革命和机器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达到了空前精细和严密的程度,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规范性要求变得空前严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个人权威已经开始让位于制度权威.从19世纪末的泰罗制,到20世纪初期出现的法约尔等人创立的管理组织制度,再到二次大战以后出现的管理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制度,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制度规范的严格性及其权威性.

在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变革中,工厂里的技术对各种活动和关系的结构起了重大作用.从手工技术到机械技术,因为蒸汽动力的应用,效率更高的技术不断出现.类似大规模生产装配线的流水技术,可以以较低的单位成本生产出大量的标准化产品.由于产品的生产流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操作过程,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部门.随着部门数目的增加,就需要设立管理部门来协调各道工序的工作.结果是产生了等级组织结构,而且建立起了更高的管理层和更为详尽的程序和系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组织内的各种努力协同起来.[4]从根本上讲,技术影响了组织的结构.早期的“批量”生产方法并不那么要求正式的程式,但是,由于蒸汽动力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工厂技术――流水式生产,这种技术要求组织在设计上要具有更为正式的程式.使用蒸汽机车的铁路开始了运输革命;电报和越洋电缆则引起了通讯革命.这些力量的综合,创造了大型组织的成长.企业的成长产生了一种需要,就是通过制度化规范以便于协调和控制.在大规模生产中,为达到产品的低成本和标准化的每个细节,制度是必需的,制度化管理成为对大型企业成长的反应.

二、制度化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 现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

现代工商企业是从19世纪后半叶在美国开始兴起的.当时美国的食品加工、烟草、冶炼、石油、机器制造和运输设备等工业,由于大批量生产技术的采用,企业开始向前结合产品分配和销售活动,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同时,为了确保原材料等投入的稳定供应,又进行后向结合,建立自己的原料采购与生产组织.当这个过程完成后,企业制度便实现了从传统工厂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变迁.现代工商企业正是“把大规模生产过程和大规模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而形成的”.在现代工商企业产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管理制度的产生.

企业制度化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商企业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经济和乡村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在这几十年里,美国经历了生产和分配过程中革命性的改变.一方面,随着无烟煤和蒸汽动力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大量采用,铁路的兴起以及电报和网的建立,为大规模生产和分配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及技术条件;另一方面,铁路庞大的规模和系统性,要求对车辆和货物进行及时调度.因而,在美国经济中率先建立了多职能的、拥有多层级经理的企业组织,并率先发展了直线参谋制的组织管理原则.

生产上,蒸汽动力在生产中的使用,使制造一件产品的几乎全部过程被集中到一家工厂之内(即所谓的内部化),少量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大量的产品.而科学管理运动在工厂管理中的推广,使技术带来的“速度经济性”得以发挥.分配上,铁路和电报所创立的新型物流和信息流通方式,改变了商业形态.独立的批发商取代了实行佣金制的写作技巧商,百货公司、邮购商和连锁商店等零售商蚕食了传统小商店的份额,进而又侵蚀着批发商的势力范围.新兴商业形态的优势在于所售商品的低价,而低价来自商品库存的快速周转.大规模分配由此兴起.在独立的销售商无法吸收大量生产所带来的高额通过量的产业中,制造商不得不实行横向结合.例如在肉食加工企业中,领先的企业如阿穆尔和斯威夫特,由于要将西部的牛肉销往东部的城市市场,因此必须建立庞大的冷库和冷藏运输的网络.这样,就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分配的联合.当大量生产与大量分配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时,现代工商企业就诞生了.

企业史学家钱德勒认为,现代工商企业的诞生是因为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更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能增加资本金的竞争能力;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了市场机制而协调着货物从原料供应,经过生产和分配,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由领薪经理所管理的企业,已取代了传统的家族小公司而成为管理生产和分配的主要工具”.[5]管理上的“看得见的手”已取代了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

现代工商企业是通过垂直和水平结合成长起来的.垂直结合的企业一般是采用连续批量作业技术的企业以及产品要求特殊分配和销售怎么写作的企业.进行水平结合的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小、家族或个人拥有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了控制产量,抬高,实行合并或兼并.但这些企业很快就发现,为了使合并后的企业继续成长,必须进一步向上游和下游行业实行垂直结合.因此,垂直结合才是现代企业形成的最基本的途径.

垂直结合并不单纯是企业的一种竞争策略行为,其实是一种制度创新.现代工商企业能够将一部分由市场组织的社会分工转变为企业内部分工,克服了因采用新技术或生产新产品引起的市场失效.由于垂直结合,现代工商企业内部分工的范围已包括原料生产与采购,零部件加工生产,产品生产以及分配与销售.为了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进行长期规划.现代工商企业因此需要对企业管理的体制与方法进行改革,这就导致其层级管理的形成、发展与成熟.层级管理制度确定了现代工商企业内部决策与日常管理之间的分工,使得企业能够以更大的规模、能力和更高的效率管理和协调内部日趋复杂的分工与交易.

2. 制度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1)组织方面.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生产制度,同时带来很多家庭生产中从未遇到过的管理问题.如何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的组织问题和方法问题是许多管理实践者面临的难题.麦卡勒姆将制度化管理带入了铁路经营,他认为,良好的管理要以严格的纪律、具体和详细的职务说明、经常准确地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根据成绩确定工资和提升、明确规定上下级权力层次以及在整个组织结构中贯彻个人责任和下级对上级报告的责任等为基础的.他以正式的组织图规定了权力和责任的层次、各个业务部门的劳动分工以及报告和控制的通讯联络线.对麦卡勒姆的做法的仿效,促使美国第一流的大企业实现了制度化.追根到底,正如亨利•,普尔所言,没有其他任何方法能使这样一部巨大的机器安全而成功地运转,只有通过秩序、制度和纪律才能做到.制度化管理的复兴是企业成长的需要,通过建立规章、建立标准和程序,制度化管理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创造了安德鲁•,卡内基这样的钢铁巨人.[5]

(2)人事方面.工厂制度兴起之后,很多管理者注意到,生产效率低下的起因大概是怠工或者故意限制产量.规章制度可能改进工厂的经营,但必须同时提供一种激励,以取得工人的合作,刺激他们对增产的需要做出反应.建立某种根据劳动表现付酬的制度,也就是工资激励和计件工资制是制度化管理人事问题的标志.法国经济学家A•,R•,J•,杜尔哥提出一套有关利润分红的建议,查尔斯•,巴比奇也大力提倡这种做法.亨利•,R•,汤在此基础上,提议工资等级的工资制度方法,为每一个工作单元或部门确定成本和生产定额,根据表现返还赢利.弗雷德里克•,A•,哈尔西则批评了利润分红和个人计件制的缺点,提出“支付劳工奖金计划”,认为激励应当建立在过去产量记录的基础上,加上确保最低数量的工资,再加上对超额工作的奖励.弗雷德里克•,温•,泰罗提出了一种计件工资制度,作为部分解决劳动力问题的进一步措施.为了实现预想目标,制度化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人事问题.从那以后,制度化管理运动更加稳步地发展起来.

在工业化革命中的企业生产实践中,制度化管理能够从组织、人事等方面提高效率主要是因为:

第一,制度化管理塑造组织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当公司和其它工业开始成长的时候,也面临着管理大型组织的难题.它们需要制定获取人员、材料、设备和资本的计划;需要通过劳动分工、委派权力写作技巧、分配责任以及将生产活动组织成为部门,以组织这些资源;需要通过提供激励、协调人际关系、在组织内部提供通讯手段,以领导和协调人的努力;需要通过衡量表现、比较实际结果与计划、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以实现协调和控制.只有将技术、材料、人力、资本等因素和生产过程有效结合,才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制度化管理能够有效地组织这些资源,使企业的相关活动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从而使企业的资源契合了组织生产的需要,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第二,制度框架使大规模生产有可能,而且更有秩序.大规模的生产需要最有效的制度,为达到产品的低成本和标准化的每个细节,都需要这种制度.制度意味着建立规章、建立标准和程序,以掌握生产车间中增长的活动总量.制度化管理还包括建立工具的标准、工作的质量和数量、通过选择工艺和制定时间表来协调工作流程、工资的激励、成本核算、确定岗位职责,以及妥善处理诸如怠工之类的劳动力问题等等.通过规章制度,大规模生产井然有序,促使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第三,制度化管理把人事和组织有效融合.规章制度不仅有效地使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而且为了实现生产目的,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使人能够按照制度要求配合组织安排,成为组织机器上的零件.这种融合才真正发挥了制度化管理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功效,促进了大型组织的成长.

三、制度化管理与科学理性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近代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交通、通讯条件改善,资本冲垮旧有的社会纽带,社会关系世界性的流通和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历史变革后,脱离传统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一方面是资本的力量、个性解放的力量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突破了传统社会管理中起支配和约束作用的以等级、身份为基础的,建立在传统的权威、魅力型权威基础上的管理秩序;另一方面,以个人私欲为动力,以建立在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契约规则、自由竞争逻辑为基本规范,以资本运动的逻辑为支配力量,又受制约于技术内在规定性约束,逐步萌生和发展出一套以形式化、制度化为特征的管理体系.

组织的理性是因为组织有着自身的价值尺度,它有着稳定的目标,这种目标又可以使组织取得最大的效能.理性不仅为组织提供目标的选择,而且也提供了目标选择的工具.组织借助于理性而建立,以理性为媒介对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从而使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目标达成认同的结果.[6]组织具体明确的目标可以为相应的行为提供明确标准,使行动具体化,规范行为,并且对设计组织结构有指导作用.结构形式化、角色形式化可以准确、清晰、系统地解释控制行为的规范,描述在该结构中处于特定位置的个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岗位标准化、规范化、形式化使行为变得更确定,成为形式化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斯•,韦伯关于“科层制”的经典论述,明确指出建立在“法理的权威”基础上的科层制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连续性、可靠性方面优于历史上任何组织类型,确立了形式化、制度化管理体系的地位.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以来形成并逐步占统治地位的根深蒂固的科学信念,使得形式化、制度化管理体系成为西方管理最突出的方法特征.从泰罗的时间动作研究、计件工资制,到今天林林总总各种管理方法体系,无不强调标准、规范、程序、职能这样一些外在于个人的,形式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法和手段.这跟动不动强调积极性、情感、态度、表现、思想这样一些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更富有个性色彩的因素形成鲜明的对比.

形式化、制度化管理体系把组织锤炼成为一个实现既定目标的高度理性化的结构性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理性面,使个体的行为成为组织机器的一个部件,大幅度的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用,成为成功且有效的管理手段体系.可以说把形式化、制度化的作用,把组织理性层面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制度是让组织管理得以进步的理性工具,制度化程度的提高和制度权威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管理不断进步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规则是在追逐效率的过程中被发现以至占据支配性地位.在组织中,成文的规则往往被作为直接的管理监督的替代物而使用.这种替代具有节省管理精力、将由于区分地位而导致的功能性失调的后果最小化的优点,并且这种做法避免了涉及利益冲突的直接对抗(Gouldner,1954;Crozier,1964).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只有让管理者对组织作有效的计划,以此为根据明确组织的发展目标,并预见到组织发展未来的方向,这样才能算是高效的管理.而要建立高效的组织,就必须理顺组织内部成员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明确组织中各成员的角色职责,并以制度和规范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

四、总 结

工业革命前,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集中阐述生产的两个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后来又承认资本为投入的要素.亚当•,斯密把企业家作为一个要素进行过论述.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则是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有第四个要素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管理作为资本、土地、劳动力之外的第四要素是使组织发挥最高效率的关键.

伴随工业化革命的是技术和文化的革命,手工技术到机械技术驱动了大型企业的成长,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制度化管理的构建是企业在追求效率、效用时解决技术、材料、组织职能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的组织问题和方法问题,以及促进、发展、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人事问题等工厂制度和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组织基础(要素)尤其是技术、人、环境等因素发生变革时,职能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化管理是组织理性的极致表现,制度化管理的实行有利于企业解决面临的组织难题,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从工业革命前到工业革命的管理,再到科学管理,现代管理,整个西方管理史以及西方的社会经济史、企业发展史表明,管理的科学化、理性化是管理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制度化管理是组织理性的表现,组织的制度化本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的管理水平.就制度化而言,制度权威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制度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化某种意义上是对理想的科层制的追求.但科层制本身纯粹是一个排除了不确定性的封闭的理性模型.这个模型将组织视为精密仪器,它对人的检测设是排除爱、憎和一切纯粹个人的因素,把人当成了科层制这个大机器上的零部件,完全剥离了人性.但人有别于物的特性决定了“人的关系”不可能被置换为“物的关系”.而且个体的需要、情感、价值追求即使在理想的组织中也不可能全部获得充分满足,个人的完整人格必然兼具组织人格和个人人格.理想的制度化忽略了人的某些特性、需求,所以管理制度化必然存在限度.从组织目标来看,在追求的效率前提之下,也应当在组织发展中考虑到对人的发展的平衡,制度化的限度不仅是必然,也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

[2]王利平.中国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因素[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2 .

[3]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美]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 .孔令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

[5][美]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Research on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Zhou Yan,Ge Jianhua

(School of Busines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has been a potential proposition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in the actual practice in Chinese enterprises which lack scientific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Looking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is the resul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needs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is acpanied by the pursuit of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is the expression of rationality in anizati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itself can reflect their level of manage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is stage of the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extent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is a measure of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in an enterprise.

Key words: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industrial revolution, scientific rationality

(责任编辑:张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