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由流的管理和

点赞:10001 浏览:436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资金不足往往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资金短缺,企业既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也不利于产品创新,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如果资金问题持续无法得到解决,往往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乃至破产倒闭.

但是,解决了资金问题,企业是否就一定能顺利发展壮大?事实上,突然的资金增长与资金不足一样,也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多问题.大量资金的涌入,对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机会与希望,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营方式乃至管理者的个人因素都会对资金的使用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资金的利用效率.实践证明,许多企业在融资成功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量资金反而不知所措,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优化资源,反而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是负收益.钱突然增多了,该怎么花呢?没琢磨好这个问题,企业就会面临资金陡增带来的烦恼.

上述问题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86年Jensen在《自由流量的写作技巧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中提出的自由流量检测说.所谓自由流量,按照Jensen的界定,是指企业持有的超过所有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流量.由于目标不一致,股东与管理者在自由流量的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管理者有囤积和滥用自由流量的动机,以拥有更多的可以控制的资源,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提升其在公司的权利.特别是,当公司存在大量自由流量时,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

资金陡增带来种种不适

资金陡增之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最常见的有三类:一是过度投资,二是资金闲置,三是资金滥用.这些症状的共同特点是企业对于新增资金的利用效率过低.

过度投资――管理者自信心膨胀的衍生品

过度投资往往出现在企业管理者过分自信,对市场估计过分乐观的情况下.Lang和Lizenberger在1989年提出了“过度投资检测说”,即一些公司在拥有大量的自由流量后,会接受一些净现值(NPV)为负的投资项目.企业在“资金陡增”之后,由于不能对市场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又缺乏合理的中长期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过度投资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抱残守缺,不懂创新与转型,盲目扩大现有产能,忽略了市场供求,导致利润率下降.特别是在某些成熟产业或者衰退产业中,在市场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依然继续扩大生产,盲目投资建厂甚至进行收购和兼并,不仅会造成市场饱和,产品同化,收益率降低,更严重的是使资金链处于断裂的边缘,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类企业在家电、光伏等行业并不罕见.

企业自由流的管理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资金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另一些企业则过于求新求变,盲目扩张,过多地涉足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联的其他行业,结果往往导致有限的经营资源过于分散,使核心业务受损,并造成管理上的错位与缺失,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以太子奶为例,当初太子奶一炮而红,曾连续多年占据中国发酵型乳酸菌饮料业的霸主之位,然而,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航母”、“海外上市”的目标指引下进行大跃进式的多方向、无关联多元化经营,业务涉及乳制品、食品、童装、日化用品、酿酒、旅游休闲、餐饮、零售、传媒、房地产等,终因扩张过速,管理不当,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最后,原股东在与高盛、摩根、英联的投资对赌中落败,股权就此旁落.

资金闲置――企业长远发展的绊脚石

资金闲置往往出现在企业管理者过分谨慎,缺乏投资者的勇气和魄力的情况下.通过融资所得的资金,闲置问题更为突出.造成资金闲置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已经筹到的,本来投资前景一片良好,但市场行情突然变化,情况不明朗因而放弃投资,谨慎持有;另一种则是在融资初期压根就没有明确的规划,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这笔资金,只因融资机会比较好就盲目筹集.前一种原因无可厚非,后一种原因却值得我们深思.

闲置的资金不用于投资,而是存入银行或者偿还旧债,是对资本的巨大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大约30%的企业资金被闲置在银行中,而且由于支付股息等原因,权益资本的成本实际上比定期存款利率要高,这就说明,企业有30%的资金在做赔本生意,这大概是所有股东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此外,借由股权资本弥补债务缺口,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种做法只能应用于企业债务快到期,而投入项目一时又无法产生足够收益的情况.由于企业募集资金所能投入的项目的收益率往往是大于债务成本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无疑使得企业放弃了可能有更高收益的项目,错过了应有的发展机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尽管这种危害短期内不容易显现出来.

资金滥用――管理权不受控制的伴生物

资金滥用往往出现在企业管理层混乱、任意决策或决策失误的情况下.近来争议颇大的“吴英案”,抛开融资的法律问题,吴英在筹到资金后,资金的实际用途与所承诺和描述的存在差异,这就有资金滥用的问题.虽然这只是一个非典型性案例,但企业管理者不受约束地使用所筹资金来提高自身在职消费的情况并不罕见,导致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增加,很多上市企业的融资因此被诟病为“圈钱”之举.另外,有些企业在突然融得大笔资金后,即使资金用途并未与融资初衷相违背,但由于管理层缺乏管理大笔资金的经验等原因,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好心办错事”的局面.砸下的大笔资金,好似拳头打在棉花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资金的滥用,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造成企业财产的巨大损失.


企业“血”流不畅原因何在

资金陡增不良症状的产生,既有外部企业融资机制缺陷引致过度融资的因素,也有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对管理人员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的原因.

机制缺陷导致过度融资

首先,由于融资成本过低,我国企业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企业上市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上市之后,又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相比之下,企业对债务融资并不十分热衷,即使进行债务融资,也是出于政策提高股权融资门槛或暂停发行而无奈为之,并且优先考虑短期贷款,长期贷款位居最后.这种选择偏好与二者成本的差异有关.有研究表明,考虑股利支付、发行费用等因素,我国企业股权融资成本仅为2.省略

(欢迎对《管理学家》杂志社的文章提出建议或投稿,联系:guanlixuejia@g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