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理在县域城市管理的应用

点赞:26382 浏览:1205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我国国民经济大部分在县域城市,因此做大做强县域城市,对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企业管理理论在县域城市发展的应用,对县域城市的的发展在战略管理、计划与决策的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物力资源管理、环境资源管理、医疗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城市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且介绍了一些城市发展战略.

关 键 词 :县域城市 企业管理

一、引言

我国目前县级行政区划分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除外).其中市辖区808个,县级市393个. 我国国土面积国土面积和总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县域范围内,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约为9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4%,全国县域内人口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国民经济的大部分也在县域城市经济范围内, 2001年全国县域GDP为5.4万亿元,占全国的56%.2006年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2008年县域经济的GDP约占全国GDP的60%.2010年GDP总值占全国的50%.因此,县域城市做大做强了,必然能发挥它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引领区域经济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县域城市规模普遍偏小,不利于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经过20多年的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进,特别是一批特大城市和以省会、地市政府所在地为代表的中等城市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但目前,我国多数县域城市人口总数在30万至100万,75%以上县域城市人口不到10万人,远没有达到规模人口要求,推进县域城市大发展、增加县域城市人口的阻力很大.对发展县域城市的认识不到位.一方面,认为发展县域经济就是抓产业发展,一味地强调经济上规模、农业养殖业上规模等,而忽视了县级城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带动、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对农民进城抱有排斥心态,认为农民进城加剧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对农民进城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发展县域城市受到一定阻碍.


二、研究综述

(一)政策性管理研究 李铁明分析了我国县域政治发展的现状和妨碍我国县域政治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了推进省管县进程、深化县级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县域、推进体制创新这些有益于县域政治发展的对策.李宜春提出我国现行政府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注意改革中各环节的关联性、系统性、连贯性,突出区域改革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地方各级率先进行积极的拓展体制创新的试验.徐雪梅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市管县管理体制的弊端,并对推进“省直管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推进改革,通过全域城市化建设推进大都市“省直管县”改革,建立区域协调的“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改革建议.许艳娟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河南政府在“省直管县”政策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的基础上,针对改革道路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蓝红星指出了“省直管县”体制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提出了改革思路.

(二)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赵宏钧出于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的目的,对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定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晶出于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为实例站在滑雪旅游的角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通过改进滑雪旅游设施及增加投入的方法发展县域经济的策略.张慧霞提出了发展济南市县域工业经济的一些策略建议.林寿富分析了中部县域城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并指明了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所需要的政策保障.梁杏飞以贵州省施秉县为例,通过分析施秉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卢建明研究了山西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及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李泓震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在深入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怎么写作的现状之后针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性建议.马增明通过研究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加快县域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建议.郑炎成结合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全面转轨时期的实际情况,从分析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理论地位与现实地位不对称入手,深入质疑我国现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配套体制及其对县域经济安排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全面解除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不合理约束,进而深化县域经济内部体制改革和优化县域经济内部发展战略.

(三)县域城市统筹发展研究 杨娜分析了影响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因素,构建了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并且利用所构建的体系和方法对河南省偃师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益于该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袁静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研究视野,在分析研究关中地区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宝鸡市为例提出了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杨丽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与县域经济壮大之间的关系,并且针对统筹城乡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县域城市发展管理理论基础及应用

(一)理论基础 企业管理是由企业管理者或者相关的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使人们在从事交换过程中的共同劳动所引起的.企业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管理职能同体力劳动的分离,管理工作由资本家个人执行,其特点是一切凭个人经验办事.(2)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资本家同管理人员的分离,管理人员总结管理经验,使之系统化并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理论.(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现代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经济的定性概念发展为定量分析,采用数理决策方法,并在各项管理中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这三个阶段也表明了企业管理的管理手段与方法的演变过程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本文出发点就是借助企业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来进行现代县域城市的发展管理,将县域城市的各个管理环节依据企业管理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割,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供电和工作重心,力求最少资源消耗的实现县域城市各环节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管理.

(二)县域城市战略管理 县域城市战略管理是指县域城市依据县域城市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其使命与城市战略目标和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所制定的谋划,并依靠县域城市可利用的资源和所拥有的能力把这种谋划付诸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合理和有效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同企业进行战略管理一样县域城市在进行战略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制定的战略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全局性.既从县域城市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研究在制定的战略中如何把县域城市的各个职能部门协调一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运作,从而达到城市整体发展管理的最优化.(2)长远性.既指所设定的战略是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对县域城市如何更好的生存发展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3)竞争性.县域城市所制定的战略要求切合实际的满足县域城市的真正需要使得战略的实施能够使县域城市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稳步提升自己的实力,使城市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和资源的斗争中占据相对优势.(4)相对稳定性.县域城市制定的战略不能朝令夕改,要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指导县域城市管理经营实践的现实性.这也是县域城市发展管理最需要改进的问题,因为县域政府自身的特殊性,伴随着政府领导人员的变更整个城市的发展管理策略就会随之改变,所以通过县域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可以有效的降低县域城市发展管理模式和道路的变更频率.(5)风险性.由于县域城市战略的制定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所指定的县域城市发展战略必须充分的考虑城市的各种相关环节和关键因素把所指定的战略所具有的风险程度降到最低.(6)社会性.县域城市制定的战略必须将城市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包含在内,既对城市居民以及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在环境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的责任.(7)配置性.县域城市制定的战略必须使得县域城市内外部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尽量减少或杜绝资源浪费.基于上述,县域城市战略管理主要是:(1)联盟战略.联盟战略既两上或两个以上的县域城市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战略.联盟战略又可以叫做对口援建战略或结对帮扶战略就像这次山东省整体援建北川县一样.可以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应用到富裕的县域城市与贫困的县域城市之间,即要求比较贫困或现阶段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县域城市结合自身的现状找到相对发展较好的县域城市进行联谊发展.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应用到平常的经济发展上来,逐步实现缩小县域城市间贫富差距,以实现各地区的相对平衡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品牌化战略.品牌化战略就是县域城市利用现有自然环境、物产资源、经济条件、社会秩序、科技水平、教育文化、历史传统、生态旅游、建筑景观诸方面要素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印象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因为形象也是生产力,一个县域城市良好的形象,对于自身及其所在国家或地区,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游客的“金字招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城市形象品牌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它能产生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和外向发展力,是可以转化为有形财富的巨大无形财富,所以品牌化战略对发展潜力巨大的县域城市来说显得尤为必要.县域城市形象品牌建设是政府的责任所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把县域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使得城市品牌形象建设贯穿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三)县域城市计划与决策 县域城市的计划与决策的制定过程也可以称之为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所制定的计划与决策.县域城市自身知识资源可利用的有限性,县域城市在制定相关的重大的计划与决策时要利用智囊团队,以便增加城市规划与发展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既能够很好的理解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结合县域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来布置城市体系,规模和布局.

(四)县域城市人力资源管理 县域城市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提升县域城市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政府管理者对城市劳动力进行统一管理,对全县的人力资源情况有充分的数据记录,从全县人民的生活消费状况、享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长远规划用以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对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统一的职业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及城市形象.

(五)县域城市物力资源管理 县域城市物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县域城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的管理.其所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公共设施、城市粮食生产状况、城市居民的住房现状、城市居民用水、取暖等的管理.县域城市运用物力资源管理有益于城市管理者对物力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以达到提高县域城市整体生存质量并且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企业管理理在县域城市管理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六)县域城市环境资源管理 县域城市环境资源管理是行政主管部门依靠专职队伍和社会力量,依法对道路、公共场所、垃圾、污水以及各单位和家庭周边环境进行管理的过程.通过整体环境质量的改观来提高县域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的环境质量水平.主要措施是对城市的工业区与居住区有合理的布局、对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有合理的处理、城市的固体垃圾回收处理有严格的管理系统、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有科学的监控体系和严格的标准要求、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的城市环境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等.

(七)县域城市医疗资源管理 县域城市医疗资源管理既县域城市对城市居民的医疗管理是向每一位城市居民发放医疗卡的形式,实现整个城市医疗资源的共享,以便使城市居民充分及时享受国家的医疗保障政策.如果把一个县域城市当成一个企业来实行它的医疗体制改革相信会使医疗改革进程大大提前.县域城市可以通过“一卡通”来改进城市医疗保障怎么写作,鼓励参保人员就医使用“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并且如果将县域城市当成一个企业那么整个国家便可以当成社会,那么便可以用打破企业与社会连接的方法来解决各县域城市内部以及各县域城市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的难题.

(八)县域城市信息资源管理 县域城市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县域城市管理者能够像企业管理者那样时刻关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所产生的以及所需要的信息以便及时的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纠正,使城市的发展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也可以通过所掌握的信息提高县域城市管理者自身的工作效率,做到更好的掌握资源配置的方法以减少资源浪费.主要途径可以建立专业的县域城市门户网及城市专属的相关信息网站以便及时接受外界信息和对外传达自身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向城市居民传达的同时提高城市自身的知名度以及方便和加大的群众的监督力度,更加有益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九)县域城市文化管理 “文化”与“城市”是相生相伴的,城市是文化的沉积和体现,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因此必须对县域城市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县域城市文化的形成及管理类似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及管理即其是在县域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城市居民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城市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城市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居民生活方式与城市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县域城市标志的建设以及县域城市精神的提出对于县域城市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大城市都在寻求自己的文化定位,突显文化在城市中的竞争力.因此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县域城市跟有必要做好县域城市文化管理,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与竞争力,进而提高自身的实际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成、刘慧、赵媛媛:《供应商管理业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阎恩虎:《县域经济论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厉以宁:《经济漫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编辑 梁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