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视角下商业银行的管理

点赞:10873 浏览:450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该文对国内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文献进行了大致的汇总,先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出发,再简单地叙述下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经验,重点是针对我国银行业特殊情况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研究的一些代表性意见的汇总.

关 键 词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流动性过剩

所谓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在不遭受损失的条件下,满足存款人提存及支付需要资产的变现能力.商业银行提供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流动性风险以其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而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加强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者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业务的发展而演变.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产生的必然性

在利率市场化、合约标准化的现代金融市场中,银行也看做是为资金需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来提出银行的定价决策(Garman,1976).因此一家银行在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就被认为具有流动性.一家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在需要资金时,应当拥有适当数量的可支用,或者能够通过借款或售出债券,迅速筹集资金(PeterS.Rose,1996).

现有文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的产生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大都归结为商业银行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从银行内部看,一是由商业银行怎么写作的本质决定的.商业银行提供的怎么写作实际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商业银行具有所有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的最高效率,但也从根本上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Diamond&Dybvig,1983).二是流动性风险源于资产负债的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王文华,2000),贷款和投资的流动性差,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赢利性和流动性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三是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匹配、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以及试图保持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都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Peter S.Rose,1996):①流动性风险根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不相匹配,主要有超负荷经营、期限搭配适当、资产质量恶化、信誉不佳导致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对客户的需求估计和准备不足等(乔海曙,熊正德,2000);②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信贷资产质量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施使流动性风险问题凸显(张志杰,鄢谷,2003);③不良资产增加、经营管理不善、资产种类单一及筹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沉积(张鹏,2003;芳,2005);④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认识和实践不足(金玲,2000;温柯、贾卓鹏,2003)、自身规模限制(彭峰、卢会明,2000)也是产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内部因素.


从外部看,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金融环境更趋复杂,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分析不再局限于封闭环境,需要将其纳入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分析.金融法规、货币政策、经济周期、汇率制度、资本流入、债务和赤字等都有可能带来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Chang&Velasco,1998;Calvo,1999.ete).

二、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理论演变

(一)资产管理理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点是放在资产方,由此形成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等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从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进来的活期存款这一客观现实出发,认为商业银行只应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期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只要银行能掌握的证券资产具有信誉好、期限短、易于出售等条件,在需要资金时可以迅速地、不受损失地出售或转让出去,银行就能保持流动性.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预期收入理论认为,贷款和证券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取决于借者的预期收入,因此只要借款人的未来收入有保证,不管期限长短,银行都可以发放贷款.

(二)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负债管理理论则试图使银行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也可以由负债管理获得,简言之就是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

(三)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产生了资产负债的联合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不能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均衡,从而保证银行有效的流动性供给.

(四)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由于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货币政策局势偏紧,又抑制了银行利率的提高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使银行业以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的实际收益逐渐下降.金融业的竞争迫使银行寻找新的管理思想,这就出现了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商业银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更加重视从资产负债表以为外做文章,不断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一些大银行还把营销重点转向零售业,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理财业务.

三、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一是提高对流动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做好流动性需求预测和分析,建立适当的流动性衡量指标体系和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三是加强资产和负债管理,增强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及时获取资金的负债能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不良资产.四是改进流动性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制定流动性策略时,要从内外两方面把握:管理技术上,选择流动性缺口为主要管理方式;管理方法运用上,对资产和负债期限进行划分,测算资金供需时,注意外部环境变化,预估外部市场波动对银行资金流动和的影响(金煜,2006).五是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或大面额可交易存单,并将其作为实现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重要手段(方晓燕,2005).六是通过产品和怎么写作创新增加流动性.如积极发展零售批发业务,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金运用边际效益(司徒珑瑜,2006;陈瑞义、郭颖峰,2007)等.

除此之外,近年来关于商业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将商业银行内部的流动性与宏观经济中的流动性联系起来的研究也比较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加以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是多因素造成的,包括宏观上的外汇占款过大、居民储蓄率过高等,也包括微观上的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相对份额不高等(王都富,2008).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的构造合理性、运转正常性和作用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系统整体流动性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进而关系着商业银行系统整体的盈利性和安全性.商业银行各层面流动性管理的特殊性因素突出表现为:不同层级地位的特殊性、流动性管理空间的广阔性、资产质量和效益的差异性.商业银行流动性分层管理的监控指标体系.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运作机制:完善流动性管理的组织机制、流动性管理的监测反馈系统、流动性风险的评判预警系统、流动性风险的控制处理机制.

从历史发展来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基本上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但对宏观经济流动性与商业银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银行如何适应经济环境和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风险管理视角下商业银行的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流动性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