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无菌物品的管理

点赞:17841 浏览:813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医院再生物品的种类也日趋增多,无疑给供应室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近年来,我院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对无菌物品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总结如下:

【关 键 词 】无菌物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供应室无菌物品的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物品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无菌诊疗包的管理

1.1 清洗

医疗物品要达到或保持无菌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品的洁净度、灭菌效果、储存环境、本身才质等,但清洗是最重要的第一步,清洗可以不灭菌,但灭菌不可以不清洗.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医疗器械如:胃钳、异物钳、吸引器头等,必要时采用手工清洗加机械清洗.

1.2 包装前的检查、保养

注重每一件器械的日常保养工作.当器械有锈迹、污迹时及时给以反洗,当发现器械有严重缺损,无法修补时应及时淘汰.

1.3 包装材料的选择

一般而言,使用频率高,周转快的无菌包建议用棉布包装,对于使用频率低,但又是各临床科室急救和治疗不可缺少的,长期重复灭菌费时费力的无菌包如气管切开包、开口器、舌钳等包建议使用一次性纸塑包装材料、无纺布、皱纹纸.

1.4 卸载

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菌物品,待温度降至室温时方可移动,冷却时间应〉30min.

1.5 监测

每批次应确认灭菌过程合格,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合格,检查无菌物品损坏和污染.无菌包掉落地上或放到不洁处应视为污染.

1.6 储存环境的控制

无菌物品储存间必须专人管理,减少人员流动.温度<24℃,湿度<70%,换气次数4次/h----10次/h ,空气中细菌菌落< 200cfu/m2,并做好每日的清洁卫生工作.

1.7 发放

发放时按效期发放,禁止发放过期包.对于使用一次性医用包装材料的无菌包,由于其有效期长达6个月,质地较脆、抗拉力差等因素,应尽量减少检查的次数,以防止频繁检查致使其破损,同时也可降低接触时手对无菌包的污染,对于这一类无菌包可在明显处作以效期标识,发放时再次检查.

1.8 运输

在运送过程中,尽量减少手接触无菌包,可用网篮运送,并必须用洁净密闭专用车辆装载,减少环境的污染.

2.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

(1)库房管理人员每月计划请领数量,申报到医院药械科.临床科室及供应室不得擅自购进、更换.

(2)一次性无菌医疗物品到货后由专人验收入库.在进入供应室无菌储存间前应认真查看产品所具有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营业执照》、《产品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索取相应的副本复印件以监督供应室购进渠道的合法性,安全性.

(3)入库时应检查:检验合格证、外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标记清楚、包装清洁、没有污渍、水渍、霉变、包装有无破损、变形等,抽查产品外观质量,包内产品与包装型号是否一致.还应随机从包装中取出3―5件产品,按产品标准逐项进行验收.验收产品应达到以下标准.注射器:器具内应无杂质,规格、型号标识清楚,标尺刻度线清楚,数字印刷完整,字迹清楚,器具光滑无毛刺、针梗直、针尖无钩、注射器活塞与芯杆不脱离、并有良好的密封性、不漏气.输液器:管道质量柔软、透明、光滑无杂质.

(4)入库时记录:生产日期、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及生产厂家出具的微生物培养和热源检测报告单.

(5)储存:必须专库,独立存放.要求存放间阴凉干燥、干净及通风良好.温度20--24℃,湿度< 60%,空气中细菌菌落< 500cfu/m2,离天花板 〉50cm,离地面〉20cm,离墙〉5cm的库房垫板上,并做好每日的清洁卫生工作.

(6)实施专人管理,定期进行物品的盘点并记录,做到收发一致,发现不合格产品应立即停止发放和使用,并通知有关部门.

(7)发放:发放时按效期发放,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禁止发放过期产品.用洁净密闭专用车辆装载,减少环境的污染.发放时双方查对清楚后签字.下送车回来后立即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擦拭、冲洗、擦干、备用.

(8)发放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应记录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出库日期、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及使用科室等,以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发现问题时能及时调查与改进,保证及时安全的物品供应.

作者单位:

郑州市儿童医院 450053

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