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管理战俘略记

点赞:3917 浏览:132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于1925年生于山西省洪洞县,1949年初由清华大学外文系参加南下工作团,同年随解放军参加解放湖南、广西的战争.1950年冬,奉总政之令由广西北上出国参加抗美援朝,曾先后在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志愿军政治部敌军工作部三单工作,亲自参与了战俘的管理教育及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遣返等事务.现将志愿军管理联合国军战俘的情况,作一简要回忆.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与打出军威、国威,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还有一项极不平凡,或可说世界独有的光辉业绩,那就是俘虏了大批联合国军的战俘,其中美军战俘就达数千人.这数千美军战俘中有21名拒绝返回美国,更多的人都受到了教育,表示不再参加侵略战争.这一辉煌成果,被许多军事评论家认为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在美国军政界却引起了巨大的不安和惶恐.

一、军政当局的惶恐

美国方面对志愿军的宽待战俘政策持有多种疑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年美国国务院、五角大楼、陆军部及华盛顿最高当局.他们把被遣返回国的本国广大被俘官兵视为“真正的危险”,深怕他们在“军内”、“国内”大讲实施的人道主义宽待“政策”.”并因此,美国军政当局曾先后授权多方面的“防范”,又由陆军部对这批回国战俘在长达10年左右的跟踪监视后,得出极为骇人的结论,一再声称其战俘“失去了为自由而战的忠贞”,“精神垮掉了”甚至还断言在数千名美国战俘中,竟有三分之一的人“有严重通敌罪”,有“75人已成为的特务”.西方著名军事专作家海斯廷斯就此惊呼,志愿军的战俘政策和对美国战俘的教育,是给美国人在心理上“造成了重大创伤”,“将来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确实隐含有令人惴惴不安的因素”.

为了消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宽待政策的巨大影响力,美国政府和军方虽然曾经挖空心思杜撰出所谓志愿军对战俘“洗脑”的许多绝招,把“洗脑”说得十分玄妙神奇、法力无边,但决不能抹煞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端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对联合国军15个国家和地区的战俘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的巨大功绩.在对待战俘问题上,我志愿军始终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一一消除恐惧,放弃敌对,建立信任,达到完全化敌为友.这些战俘回国之后仍能满怀感激之情,说明我军靠的绝不是强力或欺骗,而是靠的真正的人道主义和诚实无欺的宽待政策.

二、“当中国人的战俘是一种奇遇”

“当中国人的战俘,许多方面都是一种奇遇.”这是美俘约翰支考埃一句出自肺腑的话,同时也是联合国军战俘一致的心声和共同经历.因为志愿军不仅在战俘营,而且在战场上都是执行宽待政策的,对于刚刚放下武器或负伤的敌军官兵一律予以宽待,宣传政策,解除恐惧,保护其安全,给予饮食,进行急救治疗等,凡不能行动的伤员,不是由我军迅即抬下火线,便是在初步进行治疗包扎后,设法送到敌军阵地前,让敌方抬回,此外,更完全尊重俘虏的人权,绝不允许对俘虏进行辱骂和搜腰包,使许多俘虏当时就十分感动.

关于志愿军在火线及后送途中,宽待联合国军战俘的事迹,真是说也说不完.美军第二师的士兵贝尔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被俘前,我的上级一再讲,说中国人和朝鲜人对待俘虏十分残酷,他们抓住俘虏后,都要杀死等因此,我对被俘非常害怕,但我作了俘虏后,才知道情况并不是这样.”

贝尔接着写到了他被俘时的亲身经历:“我于 1950年12月1日下午3时被俘时,5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立即前来同我握手,不久中国人把我带到一个暖和的屋子里,给我饭吃,里面有牛肉和马铃薯,中国人又安抚我,叫我安心,说我不会受到任何危害.”

贝尔在这封信里还回忆了他在被俘前美军与杀害俘虏的情况.他说:“我们士兵也奉命不要零星收容俘虏而要杀死,说是我们没有时间把他们带到后方去.”“我在顺川和军队里之间,曾亲眼看到有200多个中国和朝鲜的被俘人员被残暴地杀死了”,“我在被俘前还见俘虏都被关在有铁丝围的笼子里,那时又正是冬天,俘虏被关在室外,一个个都冻得哆嗦.”  贝尔在这封信中,实际上将志愿军与美军怎样对待战俘,作了鲜明的对比.

我志愿军对其他国家的战俘,也是很人道的.我十二军三十五师一○三团在汉城南消灭土耳其军一个营,俘虏了营长以下百余名.当时部队要继续向南穿插,在抽出人员往后方送这批土俘时,这些土俘一个个蹲在地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以为要杀他们,就是不肯走.我军又无土语翻译,一直无法向他们宣传政策,最后因政委苗兴华急中生智,首先命令医务人员将负伤的土俘一律进行了包扎,同时又安排对一名负伤的校级军官和另一名尉级军官用担架抬着走.这样土俘才知道是要转移他们,就活跃起来,被带出战场.

关于不拿俘虏财物的事,是严格执行了的.一个叫纳赛尔尼的美俘在1951年8月5日,写的家信中曾谈到这方面的感受.他说:“刚被俘时,我感到非常害怕.我深怕他们也像日本人一样战俘,并拿走俘虏的东西.但使我惊奇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把我带到离火线几英里的地方,检查我身上的物品后,便立即如数归还给我.”另一个美军中土班长伊万说:“我被俘时,因担心会被杀死,便立即把我的手表、钢笔拿出来,要送给俘虏我的那个志愿军士兵,但他摇着手,很客气地拒绝了.同时他还拍拍我的肩膀,似在表示叫我不要害怕,我当时真感动极了!”

在后送途中,我军要冒美机侵袭的危险还要保证俘虏的食宿、治疗和安全.美俘彼德威廉说:“一路上我们受到了很周到的照顾,一到村子里住下,就有医生、护士来为我们治伤.他们尽量不造成疼痛,慢慢脱下鞋子,洗伤处后消毒并敷药,然后又包扎好.每天都这样,就像为他们自己的人治疗一样.”另一个英国战俘PR屠塞尔谈了一次途中遇炸的亲身经历.他说:“有一次行进中,盘旋着的‘海盗式’飞机曾自空中倏地窜下来,在我们附近向中国军队扫射,但他们不动声色,过后也没有任何杀害、报复我们的意图.要是我处在他们的地位时,起码要大加责骂战俘,甚至还会走得更远一些等”

三、令西方媒体惊诧的一项举措

我军入朝后在第一战役中普遍发现美军“好打难俘”,因此在战场上毙伤敌军人数3倍于俘虏人数.经了解,这是敌军向官兵灌输所谓我志愿军杀害俘虏欺骗宣传的结果.为揭破敌军这种欺骗蒙哄,志愿军从总部到前沿各部队,分别于1950年冬到1951年10月间曾多批释放敌军俘虏,每批多者百余名,少者四五名或十来名不等.由于这一独特举措为战争中所罕见,所以当时美联社、法新、纽约时报、伦敦时报、星期六晚报、温哥华日报以及美陆军星条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予以广泛关注,感到十分惊诧.

1951年5月15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兰道夫自朝鲜西线报道说:“一周前曾被俘虏的美国军人星期五夜间回到联军阵地后,谈到他们曾同一位中国将军会过面,这些军人说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待遇,而且两次被放走.”

1951年10月22日,加拿大温哥华日报报道:“中国人有无数次将美国负伤的俘虏放回他们的阵地,有些次,在伤员不能走路,中国人又无法再抬送时,他们就把伤员放到一个地方,然后再给上一面白旗,以便他们向美国部队标明自己的位置.等中国军队在美国人去接运伤员时,还停止射击等究竟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俘虏,曾引起广泛议论等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美国的步兵则是很感激的

一些美国作者在自己的书中也谈到这方面的事迹,如约瑟夫格登在《朝鲜战争》一书中说:“在第一阶段的攻势中,中国人对待俘虏,尤其是对伤员,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同情之心等有时他们会把美国伤员放到担架上,把他们抬到路边,然后撤退并停止射击,以等待联合国军的战地区务人员把他们弄走.”

志愿军采取的这种人道主义举措,彻底揭穿了美、英军方对官兵所进行的蒙蔽欺骗,美国赫斯延斯在《朝鲜战争》一书第十六章中不得不写道:“对待战俘的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使西方对朝鲜战争及中国人的看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紧接着又补充说:“因在整个战争中,前线官兵对他们的中国对手很少感到有仇恨的想法等”. 中国自古就有“城战为下”、“心战为上”的说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为期3年之久的朝鲜战争中,能打胜以美国为首、为主的联合国17国的军队,这种“心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四、俘虏心目中的“世界第一等战俘营”

朝鲜战争中,统管联合国军战俘的机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简称“俘管处”.其下共有6座战俘营,分别设于中、朝边界鸭绿江畔的碧潼、昌城、渭源等几个郡的城乡,但由于俘管处处部设在碧潼,所以习惯上,也有称作“碧潼战俘营”或“鸭绿江战俘营”的.

碧潼战俘营以人道主义宽待联合国军广大被俘官兵,尊重俘虏人权,而名闻世界.在我志愿军近3年的俘虏收容工作中,世界舆论与各国人民均曾密切注视过碧潼的动向与信息,许多世界著名和平人士与民间团体,也曾接踵到达碧潼战俘营进行过参观访问,战俘们极口赞扬志愿军及所发出的和平呼声,在当时不仅引起各国人民广泛关注,而且还对举世瞩目的板门店交战双方谈判斗争产生直接影响,常使美方代表处于被动地位.

(A)声声赞誉发自肺腑

各国广大战俘在碧潼战俘营近三年的时光中,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宽大友好,因此他们对志愿军和志愿军战俘营由衷地发出了各种赞誉,他们说:

从善解人意的中国朋友那里,我们所得到的不是饥饿和,而是美好的食物和关心体贴.我简直:不像战俘,而像是客人.等然而却有一块闪光的土地,给人们以希望,尽管正在进行着生死斗争,但文明人却向人们展示出了人道行为.

我确信我们全体都会把志愿军看作为经过考验的,真诚的好朋友.

我们在这儿受到的待遇真是格外好.我们不是被看作敌人、俘虏,而是被看作兄弟.

谈到条件,中国人公正又宽大,常额外供应食品和各种体育运动设备,远远超过《日内瓦战俘公约》关于战俘所规定的标准.

美俘费朗托赞扬志愿军战俘营是“世界第一等战俘营”.另一个美俘但维斯说:“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是最幸运的战俘了.”还有不少战俘说这里很像是“休憩所”,“是学校”,“简直不像是战俘营”.一位美国读者来信说:“你们对战俘的对待,既人道又仁慈等绝大多数英国人都把中国人当成朋友了.”

(B)衣丰食足与救死扶伤

每年春、秋气候转化时,俘虏与志愿军同时换装,只不过着色不同.我军为军绿色,战俘为湛蓝色,夏有单衣两套,冬有棉衣、棉帽、大衣、棉手套,并有白色衬衣、内裤、袜子、黑色胶底单棉鞋等,卧具则发毛毯、棉被.在凛冽的朝鲜北部冬天,俘虏们穿着厚敦敦的棉衣、大衣,再戴上棉帽、手套,无不笑口常开,盛赞志愿军对他们的优厚.

俘虏的伙食标准,定得比我军大灶略高,当时我军连排及战士每月伙食为13万元(旧币),而战俘每月伙食费约为15万元(旧币).从1951年5月份起,战俘主食供应完全为细粮,副食则有肉类、蛋、鱼及各类蔬菜,每日保证可有荤菜一餐.过节时,额外给补助费,可举行宴会.西方战俘吃蒸馍不习惯,我们就设法为他们准备了面包炉,炊事员也改由俘虏自己推选,保证可按他们的习惯吃饭.后来各战俘营普遍建立了俱乐部,俱乐部下设伙食委员会,具体负责伙食管理.

居住条件也很好,冬季一律都烧暖炕.此外,各战俘营都有浴池,冬季时俘虏可轮流集体洗热水澡.

对生活方面的反映,英俘给家里写信说比在国内生活好,吃肉多.土耳其、菲律宾等国俘虏说,比他们在本国军队生活好得多.

在救死扶伤,用人道主义精神抢救战俘中,广大战俘更被感动得五体投地,有口皆碑.

美二十四师十九团三营二连的狄克生在《两次被俘两种待遇》一文中写道:“俘虏营中的医疗条件很好,等医务人员除治病外,还负责防疫,初夏要给每个战俘进行3次预防注射.他们尽一切努力来保证俘虏的健康,就我所知,有一些俘虏如果不是及时动手术,就肯定会死去,但他们都被俘虏营的医生救活了.”加拿大战俘贝勒蒂尔说:“我在被俘后,因负伤被直接送进碧潼战俘医院,人院后医生很快为我动了手术,不久我就被治好了.”

美军少校莱伊M德奥伟在医院的一封感谢信中,更充满了内心的感激之情,他说主治医师叶大夫“具有热爱和平的伟大精神,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英雄,在人格上为人所钦敬.”又赞扬主管病房的当时已有三个孩子的孙护士:“她以精湛的医术,母亲般的慈祥,赢得了所有病号的心.不管孙护士走到哪间病室,所有病号都用‘孙妈妈顶好’,向她打招呼,表示衷心感激之情.” 战俘对志愿军医务人员的感激之情不仅表现在口头和文字上,即使回国多年后,也仍然念念不忘.英俘彼得劳雷于1951年因被俘后患了急性肺炎,生命垂危,第一战俘营医生发现后立即实施紧急抢救,使之脱离了危险.遣返回国几十年来,彼得劳雷一直不忘这个救命之恩,他辗转得知黄远的工作地址后,曾先后于1988年秋季、1998年11月,两度远访黄远医生于福建泉州,第二次来访还携夫人英妮达和他同行.当时河南电视台闻讯曾拍摄了随访记录片.彼得.劳雷访问中国后,曾在英国各种集会上热情讲述他与黄远的故事,并在几家报刊上发表文章,盛赞志愿军的人道主义.

(C)战俘们的组织――俱乐部活动

为了全而贯彻我军的宽待政策,营造和平、宽松、人道主义氛围,我志愿军俘管处先后于1951年秋、 1952年春,分别在处部、各战俘营及下属中队建立了俱乐部.俱乐部是俘虏自己的组织,由俘虏选举产生,以为全体俘虏怎么写作为宗旨.俱乐部设正副主任及伙食、卫生、体育、文艺等委员,定期开会,分管各项工作及活动.俱乐部接受志愿军文娱部门领导.文娱部门大力支持俱乐部各项工作,经常听取俱乐部的意见,为其提供各方面的条件,并传播经验.

通过俱乐部,战俘们的生活内容趋于多样化,其不同的兴趣与要求都充分得到了满足.至于运动者天天可以在球场上比赛,篮、排、垒球、橄榄球等样样俱全.擅长歌舞及有文艺特长者可在游艺室吹拉弹唱,排练节目.性格内向好静、偏爱游艺活动者,可进行国际象棋、惠斯特、桥牌一类的活动或循环比赛.同时还给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图书和工艺制作器材等条件,俱乐部建立的图书馆、阅览室可满足他们阅读英、美、苏、中等国小说及报刊的需要,并供给他们纸张笔墨来开办墙报和写作园地.

俱乐部是怎样开展活动的英籍战俘爱德华贝克莱著文这样写道:在北朝鲜的各个战俘营中,每个中队都拥有1个俱乐部,除开出公差和纪律两项外,俱乐部总管战俘生活的各个方面,战俘们通过俱乐部可管理属于自己的福利,并组织、鼓励全体俱乐部成员,放手开展属于自身范围的各种活动.

俱乐部主任、副主任和六名委员都是由大家无记名选出来的,每个俱乐部委员可物色一些人组成几个工作组,协助他开展工作.

(1)文娱部下设戏剧、歌咏、音乐、舞蹈四个组和一个乐队,定期举行演出活动.

(2)体育运动部工作繁重,除负责组织足球、篮球比赛、拳击、柔道比赛,还兼管桥牌、,国际象棋、惠斯特牌、宾果游戏等多种游艺循环比赛活动.

(3)日常生活事务部负责全中队的健康与福利等,下设伙食组、卫生组、信件组、分管:伙食调剂改善,全队卫生检查及收发来往信件等.

(4)新闻图书部负责管理图书与借阅及编辑出版小报,定期公布世界新闻与战俘营;动态消息.

俱乐部正副主任和委员每周六开会总结并安排工作,每月召开一次俱乐部全体大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我们的俱乐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很大作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俘执行宽待政策的有力证明.

(D)节日与宗教活动

各国俘虏都有不同的各种节日与过节习惯,为了使他们节日愉快,不想家,不苦恼,我军千方百计每年都要使所有俘虏都能过好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中有西方人都过的圣诞节、新年,还有美国人特有的感恩节,英国人特有的加冕节,土耳其人过的古尔邦节与开斋节及韩国战俘过的春节.除这些大节日外,还有一些其他节日,如复活节、降灵节,美国的母亲节等.不论是哪个节日,我们都要使他们过得愉快、热闹.

在过节的同时,俘虏们还举行宗教活动,他们聚集在一起唱诗,唱圣诞歌《静静的一宵》、《小城伯利恒》、《噢,来吧,忠实的信徒们》、《耶稣基督》等.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分别举行弥撒和礼拜.

关于宗教活动,各战俘营虽不提倡,但也不强行禁止,有的战俘营,因有牧师还制定了宗教活动日程,除星期日礼拜外,星期二、星期五还举行查经活动,志愿军在活动场地及某些设施方面,根据俘虏要求,一般给予方便.

对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及穆斯林,对各国战俘,在待遇上都没有差别,没有厚此薄彼的情况,对他们的宗教与风俗习惯都尽量照顾.关于这方面,美联社被俘记者佛朗克诺尔有篇文章曾提到过.他写道:中国人慷慨宽大,又态度公正等对各国战俘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穆斯林都一样.战俘们所得到的待遇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日内瓦公约》中,关于战俘管理与生活待遇所规定的标准.

(E)与国内亲人的联系纽带――通信

信件可真算得上是战俘的“命根子”,它能使战俘欢乐无比,欣喜若狂,也能使战俘精神萎顿,思家卧病.从战俘的国内亲人来说,信件也同样受到高度关心.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战俘及其亲属排忧解难,早在1951年3月13日,即采取多种措施,通过不同渠道,为战俘们传递信件.据粗略统计,截至战俘遣返时止,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共发出12万多封战俘信件,6万多张战俘各种活动照片.其中美、英、法等西方国家战俘,每人平均发信达30封左右之多.

这样的通信,起到了极好的效果.据1952年8月 9日英国“约克郡晚报”报道,一位英国里兹的母亲麦去奥温太太在看到儿子寄回的照片后,“眼泪像河水一般进涌而出,一时无法控制感情的闸门,曾放声恸哭”.这位太太对记者说:“我从照片上看到儿子现在的模样儿,真是太高兴了等唉呀,两年来,夜都在替他操心,今后我心头就没有压力了!”

家住纽约市的一位母亲写给他儿子哈罗德T.布朗的信说:“对给予你照顾,让你与亲人保持联系的当局,我真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表示我的感激之情,我要说这儿的人和我一样,都很感激.”

有的情侣或妻子在寄来信的同时,还寄来照片,或附一绺头发,或在信末吻几个绛红色的唇印,以寄托缱绻的思念之情.土耳其战俘阿克那斯妻子的信,则是满纸相思满怀恨.她恨战争,恨把丈夫送到异国战场上的人.她写道:“是谁让我们分离的是谁把你送到万里之外的异国战场如果即便是安拉的意志,我也应该反对上帝!”由这信可看出这位妻子思念丈夫的心情强烈到何等程度!

(F)嗅不到一丝战俘营气息的战俘营

志愿军所辖各战俘营对所到的战俘和各式各样的来访者,都具有一种极难捉摸的神秘感.“这里就是战俘营吗这里的战俘营竞这般奇特,这般与人们的想象大相径廷!”差不多每一个初到这里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问题,都会迷惑不解感到惊异.

首先是这里根本不见铁丝网,也见不到岗楼和持看守的军警,身着湛蓝色服装、操五大洲不同国度语言、肤色各异的战俘们,个个神态自若,露着一张张笑脸,在营区自由活动,四处游走.身着草绿色服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战俘们共在同一营区居住、生活;时而见志愿军与战俘们在一起打球比赛,时而见志愿军与战俘坐在一起进行游艺活动』要不是服装和外貌不同,人们很难区分出谁是俘管人员,谁是战俘.

这种情况与气氛在古今中外战俘营中,哪曾有过为什么我军战俘营会是这样的呢原因很简单,也很清楚,就是因为我军发扬建军以来的优良传统,不把战俘当作敌人,或当作战争囚犯,而是当作学员或朋友来对待.因此,我们的战俘营乃是战俘们的生活、学习场地,决不是拘禁地或集中营,更不是监狱.

以上是就我战俘营给人的视觉印象而言,至于平时我俘管人员与俘虏之间的关系就更加使俘虏感动使外界惊异了.具体可看看以下事例.

打扫营区,搞环境卫生时,俘管人员包括中、小队干部常和俘虏们一道动手干.

各队如有俘虏住院,队里干部和翻译人员常去看望,嘘寒问暖,使俘虏十分感动.

干部对所有俘虏的特点脾气了若指掌,日常生活管理中,总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态度,说服教育的方法,帮助俘虏认识错误,改正错点,粗暴斥责、刺激感激、伤害自尊心的话,一概不曾发生.


干部平时常深入俘虏群中,常和大家聊天说笑,遇俘虏有困难,常主动帮忙,如某战俘营小队长刘启生,有次看到某俘要缝被子不懂得怎么下手,刘启生便拿起针来教这个俘虏缝被子,使俘虏们都很感动,拉近了距离.

在近三年俘虏的收容工作中,我志愿军所以能获得所有战俘的一致赞誉,就是由于我军上下时刻有政策二字在心中,在具体工作中又具有耐性、责任心与爱心.这样我军才拥有化解矛盾、启迪心扉的过硬功夫.

(G)战俘营的两项重大活动

第一项,是1952年11月3日至11月26日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大会.这次运动会共有11个国家的运动员500人参加,进行了足、篮、排、垒、橄榄球,田径、体操、拳击、摔跤等共数十项比赛.运动会开始时有庄严的奥林匹克圣火点燃与入场式,运动会结束时有令俘虏神往的闭幕式与隆重的发奖仪式.会后,许多战俘说,这样的运动会“在世界俘虏营历史上真是创记录的!”

第二项,则是由俘管处主任王央公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的各战俘营俱乐部代表大会.这一代表大会于 1953年5月19日一23日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55名.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交流各战俘营俱乐部开展各项活动的经验,听取俘虏有关生活及我宽待政策的反映.俘虏们都很感动,一致反映说,俱乐部活跃了俘虏的生活,志愿军很关心俱乐部,同时说:“看看吧,在德国、日本俘虏营哪能有像今天这样的俱乐部代表会议呢”

五、道德力量超越时空

中国人民志愿军宽仁博大,对以美国为首的并为主的15国广大战俘实施宽待政策的丰硕成果,实际上化为超越时空的道德力量.具体体现在如下各方面.

当年国际友人的赞誉:

英国妇女领袖,世界著名和平人士费尔顿夫人,法国知名人士法奇先生,国际法律调查团成员、英国著名律师盖斯特博士,孙中山先生亲属、美籍华裔陈志昆先生,均先后访问战俘营.他(她)们异口同声说:“从多方面看出,你们对俘虏的待遇超过了《日内瓦战俘公约》的规定”,“他们(指战俘)读书、学习、讨论、争论,并一再保证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来不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他们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生活愉快.”

遣返过程中双方战俘表现反差强烈:

美方遣回的朝、中被俘人员,一批一批高呼反美口号,扔掉美方衣鞋,一再控诉美军暴行,被美军打伤致残的战俘惨不忍睹;我方遣返的联合国军战俘,人人健康、愉快、友好,逢人都夸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待遇,美接受人员为此,不敢叫记者采访,但还是封锁不住,美军政当局甚为惊惶.

几十年后佳话频传:

(1)北约北欧司令英籍法勒霍克利将军谈到他当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的印象时说:

“我当了一辈子兵,同德国兵、中国兵打过仗,也看过美国兵、苏联兵打仗等但我看最优秀的还是中国兵,我赞赏他们.”

“中国人民志愿军严格执行命令,不杀和俘虏.有时候供应紧张,志愿军自己吃差的,而让我们俘虏吃好的.”

(2)朝鲜停战后,拒绝回美国,来到中国的温纳瑞斯回忆志愿军时,说了一段富有深情的话.他说:“我和同伴们,其所以能由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变为中国人民的朋友,首先是因为我们从内心中佩服志愿军,感到志愿军确把我们当作朋友对待.”

(3)美国的詹姆斯贝特纳遣返回国30多年后,在纽约的一次午餐会上,与当年志愿军一位翻译干部刘禄曾女士邂逅相遇,詹姆斯一眼就认出了刘禄曾.他眼里滚动着泪花,对刘说:“你姓刘,还记得rE在朝鲜战场上,在志愿军战俘营里,你曾与我这个联合国军战俘相处过,过圣诞节时,发给我们的礼物――红底上写着白字‘和平’的小别针,至今我还保存在家里.”接着他又举杯向刘祝贺说:“中国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是真正的朋友,你是中国来的民间大使,美中人民友好的使者,我要向你学习!”

志愿军管理战俘略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战俘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