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

点赞:5917 浏览:204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适应时怎么发表展,教育也必然随之调整变化.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要积极尝试,做出改变,以使基础教育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课改高中化学教材,对比中英文注重字词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理解教改意图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广阔空间可以是每一名一线教师的大胆尝试.

【关 键 词】课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教育理念

教育部于2000年开启新一轮课改,继04年山东、宁夏、海南、广东作为课改实验区后,辽宁于07年8月加入新课改,开始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如何在课改背景下利用课改教材较好的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使之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就成为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做出改变.根据课改以来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下面就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教学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对比中英文注重字词理解改变教学方式

课改教材较以往的一个变动是在教材中列出了一些词的英文原文.因此有时对比中英文,注重字词理解来展开教学我觉得可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比如进行过滤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建议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完成关于“过滤在我国的发展变化或过滤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报告的教学方式.因为我国唐代的白行简在《滤水罗赋》中就有这样的文字表述:“惟滤罗之用也大哉,故去此而取彼.”而且在康熙字典中也有关于滤的解释.(罗者,滤水具,用轻纱粗葛为之.滓在上,水在下,则水洁净.)可以看出,过滤在中西方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对于学生而言,易于采用皮亚杰主张的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同化来进行学习.这应该也是将过滤内容放在初中学习的原因.那么在高中阶段采用让学生完成研究报告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补充以往对于过滤的认识,也容易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对于另一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萃取我则采取的是另外的方式.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我国没有与之相应的词,其次从字面看,萃取属于动词后置.萃,精华;取,提取,而提取精华也就是教材中所说的提纯,从字面上也难以理解操作的涵义.对于学生来讲属于采用皮亚杰主张的建构主义理论中的顺应来进行学习.因此我采取的是利用分组探究实验强化学生感知,分析提炼概念中的要点提高学生认识,并利用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应用(如香水的DIY)激发学生兴趣.这样使学生在心理上易于接受这个全新内容.再如对于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教学,对比英文原文,物质的量属于直译.而在初中教材中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也含有物质的量的意思,因此学生容易对于“物质的量”和“质量”这两个概念出现混淆.因此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查英语字典,寻找量所对应的英文单词还有哪些意思.然后补充了一个关于物质的量以及质量概念产生的历史的资料阅读.


学生经过探究讨论,最终认为物质的量是物质的数量、数目的意思.是从微观角度对物质的描述,而质量是从宏观角度对物质的描述.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而学生的这种认识使得接下来的关于物理量间的转化的教学内容也变得容来.并进一步得出物质的量可以突破宏观状态的限制,应用更广,在化学领域具有更好的计量意义的结论.而且在阅读有关质量概念的内容时,学生还认识到知识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出现变化,知识是不断发展的.还有关于NA近似值的单位、盐类的水解、蒸发、蒸馏等,我觉得都可以注重字词理解展开教学,都可以达到降低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由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培养能力的效果.

二、理解教改意图转变教学理念

通过2003年的课程标准和往年的化学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对比来看,教学的重难点逐年减少.与以往教材相比,课改教材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重视普及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学习经验、生活实践等选取教材内容.在容量、内容、顺序上都有所改变.还有从课改区高考考查的内容来看,注重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整合.比较多的放在理解应用层次,而不是识记层次.因此,教师必须顺应教改要求,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改变旧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注入活力,帮助学生愿意成为并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使基础教育具有延展性,使人的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课改背景下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基础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在进行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时,有些教师依然按照旧教材教学习惯,将一、二节内容重新整合,按照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铝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顺序进行教学.我个人认为这是不符合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的.与以往教材相比,金属部分删掉了金属镁的内容,并把以前分布在第二册中的铝、铁的知识调到第一册和钠放在一起.我觉得这样处理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金属元素没有负价,正价有变化的也很少,因此金属单质具有易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化合价变化简单.学生比较容易利用之前学习的氧化还原理论,提炼出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共性.比较容易展开学习,符合认知由易到难的规律.既能让学生做到以理论为指导,又能时时用具体事例加强对于理论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认知学平.同时这三种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分别位于ⅠA族、分界线附近以及过渡性元素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学生进行必修二学习时,又可以利用周期率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回顾,进一步认识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使知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如前文所说,课改教材是为了使基础教育跟上时代的节奏.因此在内容上力求贴近生活,利于知识衔接,易于呈现规律性.弱化了对学生知识量的积累的要求,强化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还按旧教材的内容编排安排教学,就偏离了课改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样金属氧化物,碱的教学由于共性明显都可以放在一起学习.

再有就是关于方程式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到虽然以往分散在一、二册书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改教材中集中到了《必修一》三、四章,但在内容上做了大量删减,主要保留与生活或与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相呼应的物质及其变化.在顺序上紧承第二章物质分类及反应分类知识.是体现课改要摈弃难、繁、偏、旧知识,注重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应用的意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上不要再注重量的积累,删减方程式没有必要再向学生呈现,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物质和反应分类的有关知识,理解并记住物质能和谁反应,怎样反应.这样才比较容易实现学生从初中只知道“是什么”到高中了解“为什么”的转变.明白了“为什么”,学生才会摆脱不愿意背方程式又在考查时单纯依赖于记忆的窘境,在解决涉及到方程式的问题时,完全可以运用在三、四章不断得到验证强化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内容的减少是给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不是用量去填满留白,而是要用新的理念更多去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更多的参与,更多的活动.

以上只是教材改版后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一孔之见有待商榷.但我觉得作为教师,把握时代的脉搏,领会教改的精神,勤于思考,敢于尝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基础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在人生中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