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师德修炼之我见

点赞:5576 浏览:202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1-01

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我们的教师应该有学识、有才智,有最高的授课水平、最吸引人的幽默风趣等等,不一而足.笔者从事小学教育三十九年,从观察思索和自身努力都认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还是师德的修炼,而在师德诸要素中,又以三颗心的修炼最为要紧.拥有这三颗“心”才会受学生欢迎和爱戴,才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自己.教师的成功就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


1教师要有宁静纯真的童稚心

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啃读书本、钻研知识,时间精力所限,思想和行为都不会接触太多的社会人士,涉及过多的社会问题.学校的严格管理,使学生遵守纪律、按部就班,与成人相比参加社会活动的几率不会很高,对所见所闻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大都当做纯粹的新闻来听来传,不会做深入、理性的思考.总之是属于心地善良、思想单纯、性情直率的一类人.面对这样的施教对象,如果教育他们的教师太过擅于谋算、悟于心机、精于世故,将与学生的性情大相径庭、格格不入,也是学生们的悲哀.言为心声,口乃心之门户,言语行为、性格特征都受思想支配,具有这种特征的教师,心理也有明有暗,行为也有优有劣,月月年年,学生将难免会受到教师不良的感染与熏陶.学生宁愿要一个与他们一样性格率真、童心未泯、思想单纯,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多有几分学生模样的教师伴随他们度过青少年时期.所以作为教师,凡事应换位思考,别拿自己世俗的观念和处事方法对待孩子,而且要修炼自己与孩子共通的性情,适应孩子,让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作为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追求“宁静以致远”的境界,不断调适心境,达到精神上的高境界而非物质上的高标准.人各有志,价值取向各异,谁能说大富大贵就是精彩人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圣洁光荣而艰辛的,这种高尚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考验而决不能流俗,没有坚守节操、贡献社会的心志,将会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整体声誉,相应地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代表,其言行也是道德的标准.当学生面对一个并不欣赏甚至厌恶的教师,这个教师就是教得再好,在学生的心理上也会产生抵触、厌恶情绪,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高尚的品德是有助于教学的,教师如果忽略这一点,那就是对自己失察、对学生失察.

2教师要有同步努力的进取心

《礼记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即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没有哪个教师初登讲坛就优秀得叹为观止,教学水平无疑是随着教龄增长和个人努力不断提高的.学生在努力,教师也应与学生同步努力,应从优秀学生身上学习求知精神,用学生的勤勉刻苦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在教中学,学中教,绝不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一个没有进取心、满足于既有知识、能力的教师,不能想象他能够给予学生更多.教师应在教学上与学生同步努力,还应在学习上与学生同步寻求突破,做学生带头学习进步的表率.教师给学生讲学习的重要性几乎是挂在嘴上的,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确使学生受到激励.可是,教师有没有扪心自问过:已讲了千百遍的励志故事,是不是已经成了一种职业需求,早已讲得有口无心,只激励学生不激励自己了?挪威的大剧作家易卜生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教师是做学问的,有没有追问过,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自己有没有进步与突破?具体说有没有取得更高层级的学历、职称?有没有学术成果?

小学教师师德修炼之我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问题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教师要有为师为父的同理心

有句古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教,是一种普遍、积极的社会心理,这一处理学教关系的规范,确立了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学生对教师都有师恩难忘的朴素情感.作为教师,应该珍惜学生这份纯真的情愫,用同理心来善待学生,视学生如子如女,相应地承担起如父如母的责任,要有严父慈母的胸怀,要有教养“子女”的义务,做到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朋友.只有亲近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他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成长成才.“爱是理解的别名”,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只有给学生以真挚的爱,学生才会依恋仰慕教师,才能敝开内心世界,教师也才能“对症下药”,引导学生产生内动力,自觉、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前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金,不要你银,只要你心.”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和学生相处,就要处“心”.多一份情感交流,就多一份教育的希望和成功,若能与学生做到心灵交融,用博大的爱心去感化,用极大的热情去关心,用极大的耐心去辅导,那么,定会使每一位学生得到秋的收获,教师也同样会收获教育教学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