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存在问题

点赞:2689 浏览:85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青少年道德成长过程中,德育课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德育课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包括: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德育课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认识不明确;2.德育课的内容设置不合理;3.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单一.

【关 键 词】少年道德教育德育课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67-01

现阶段我国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德育一词主要有两个层次的意义,在广义上说的是“大德育”,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心理教育;而狭义上的德育主要说的是道德教育.本文所说的德育侧重指“小德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学校所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功能.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学校所开展的德育课程在当前社会的整体环境以及对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中,依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国之后的教学研究事件过程中,德育课(大部分时期称为政治课)对传播正确道德观念、树立青少年的健康道德观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德育课程从整个教育功能方面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德育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性,导致德育的实效性降低,这也日渐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目前仍然实行“大德育”的背景下,我认为德育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德育课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认识不明确

学校所开展的德育教学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以及道德品质课程,学校开展德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即是先学会做人再学会成才.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思想基本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的一门学科,在各个学科之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德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明显的功效.因此,学校德育课程必须要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品德素质教育等课程.我们透过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它和学校所开展的其他课程有明显的区别,在德育课程实施时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但是,从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对其认识不足的问题.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看来,德育课程的主要目的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德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倾向于给学生灌输一些死的概念和理论.这种教学思想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它将德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与普通智育教育目标混为一谈,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导致了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模式单一,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施.

二、德育课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我国长期在德育课教学中通常采取的是大德育教学模式,这样的德育教学组织一般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些不同的教育课程其中都存在着练习,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是相对的.在道德教育中融入了价值观、人的心理以及政治取向等方面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如果不开展好道德教育,那么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就会逐渐落后,所以绝不能将这些课程完全的独立开来.

但是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方式与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第一,教学内容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特定政治理论、观念和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教育是对学生展开道德知识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活动,更多的属于知识和观点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形成觉悟.而道德教育应该是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素质、道德信念以及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逐渐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确保心理健康发展,要完成这些不同的教学目标,既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取代道德教育,同时也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来开展教学活动.

德育课存在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课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所以,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归纳为德育教育,这样的大德育教学模式虽然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方便,却是不合理的,就会导致各育具体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德育课程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大德育教学模式的滞后性逐渐体现了出来.很多德育课程教学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往往都存在这样的想法:“德育课堂是个筐,其他学科不学的东西都往中间装”,这样就将德育课比喻成了一个“大杂烩”的课程,如此一来德育教学的效果很难得以充分的发挥,要切实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德育教育.

三、德育课的教学手段陈旧单一

从现阶段的德育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觉得教材上的内容是绝对不能质疑的,教师对学生强硬的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将现成的观点强制性的施加给学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是自主的过程.这种德育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知识传授,无法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事实上,学生机械化的去背教材中的理论观点,根本就称不上真正理解了德育知识的内涵,更不等于认同了这种知识并主动能够将其运用于自己的道德生活之中,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具有现实积极意义.所以,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是阻碍德育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课堂教学通常都是以道德知识的强硬性灌输为前提的,这样的教学手段略显枯燥.过去陈旧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教研教学工作者也在积极的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讨论法、演示法或者调查法等都逐渐被运用到德育教学中来.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过去德育课堂教学的那种枯燥性,多媒体教学辅助能够让德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将枯燥死板的道德理论知识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较深,一些新的教学手段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其使用的最终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证实教材中的内容,而不能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德育教学效果.

怎样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德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把握德育课程中存在的“病脉”,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使德育课在提升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