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点赞:10976 浏览:449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的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时代起就产生了许多关于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记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孔子就提出了“不忿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方法.现阶段加强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急需探讨的问题.

【关 键 词】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93-01


如果说心理学是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那么教育也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动力来源.

心理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教育是教育者创设特定的教育情景和通过师生交往,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人类积累的有用知识,社会规范转交给受教育者,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年轻一代的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教育也称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当前学校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身心健康.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目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素质是被列为首位的,学校是否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发挥自己独特作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因遵循以下原则:

一、认知性原则

作为教师因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等,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学龄期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造成成功的”.

二、整体性与参与原则

面对广大学生从个体心理差别到全体学生心理发展普遍特征,抓住普遍性的特征因势利导,对社会大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有普遍性的事例与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相互成为建议者,咨询者和教育者.教师首先要做到对社会大环境一个平和积极的心理,这样才能去影响自己的学生,从积极方面疏导学生思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

三、合作原则

第一,相信你的学生比你更出色.所在班级采取值日班长负责制,每天值日班长要处理班上所有的日常性问题,协调同学间关系,协调教师间关系,观察一个同学的情绪,然后自己和该同学解决所遇问题.如果在管理过程中遇到挫折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并将解决方式作为经验与全班同学共享,之后老师在来进行指导.第二,使值日班长有效控制自己不足的行为一天,因为你是今天的值日班长,你今天是学生注意的对象.最初学生们刚到校时就是网瘾少年,网瘾少年心理是很孤独和烦躁的,他们并不愿意成为网瘾的牺牲品,但自控能力又差,加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无意或有意刺激,使得他们只好用幻想的虚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那就要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处理好网络问题.采用互相讨论自控办法,低目标低起点的互相督促,他们有的办法的确出乎意料并行之有效.人本主义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对人的信任.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相信学生拥有巨大的潜力,把学生看作是有能力做决定的,负责任的人成功的建立起充满真诚、关爱、尊重、宽容和自由的气氛.

四、心理发展正常性原则

青少年在发展期就有躁动,不安,恐惧,担心等,这种“偏态”需要疏导,特别是要注意“常态”下的阴影.因此,正常的心理特征要区别于心理健康中的非线性行为,不要将正常发育中的规律强加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自己称之为有瑕疵的正常行为.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看(12―20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因此,关注他们的挫折原因,允许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的存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教师觉得认识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采取的教育原则要从个体阶段差异性特点出发,了解这些心理发展正常的表征,本着平等尊重,以诚相待的原则,求慢不求快,潜移默化地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响.

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做好家长的相应知识文化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学业和道德的成功,总之心理健康不仅是促进青少年各种素质发展的重要相似度检测,是青少年必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21世纪现代学校教育所强调的青少年全面发展素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素质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作为相似度检测,作为手段,有助于其他各种素质的发展,作为对象,作为目标,它充实于素质体系,丰富了素质的内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基础,教师艺术性的指导原则为导向学生相互合作为依存,协调发展,和谐进步,家长――社会――学校环境为支撑才能构建起心理健康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智商”高,更需要“情商”高.随着我国身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统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在我国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