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品德修养

点赞:32976 浏览:1545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关 键 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78-1一、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历史拉近,让历史复活等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也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领学生参观学校或公共场所的残疾人设施.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明白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联系社会生活提高品德修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创设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怎么写作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医院的工作人员,我们生了病就没有地方医治了.”学生通过这些检测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怎么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跟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做为重点,通过播放保安员的话,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杜威指出:“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着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