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点赞:4581 浏览:167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也是一门专业知识抽象晦涩的学科.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分析、思考、讨论,新旧知识的碰撞与联系,可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知识,突破重难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一、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我在教学高中必修模块2第3章第1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实验中包括有两个小实验,我只给学生讲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使用rI’2噬菌体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66岁的艾弗里的实验不令人信服的原因是没有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只有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我如此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问题作好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有问题.谁能把它找出来,可以讨论.稍后,学生提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首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二是其后的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三是为何首个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而其后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却蓝红兼备?四是为何离心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看到学生能提出这么多有深度的问题,我喜出望外,因为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得“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我以为这对学生学习是无益的.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真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物学科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1.创设生活化情境

创设的情境要能利用科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因此创设的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由于色觉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据调查,红绿色盲患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是一种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小肠由于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障碍,病人常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与红绿色盲不同,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遗传病是困扰人类由来已久的疾病,至今人类正为运用什么方法治愈遗传病而不断进行着科学研究,现在已有科学家尝试运用基因疗法对遗传病进行治疗.但无论用何种方法治疗遗传病,首先人类都应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病部位,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分析情境的表象,进而使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说明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为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联系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将使学生印象深刻,感受深刻,促进理解.与此相似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不胜枚举,在平常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生活现象,设置生物课堂情境,不但可使学生加深生物学科与生活联系的印象,而且从对生活情境的分析、思考、讨论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逐渐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生物学科知识,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学以致用;新课标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不断训练才能得以提高.

2.创设形象化情境

生物的结构、生理过程,往往抽象得难以通过语言进行想象,创设形象化情境无疑非常的必要与重要.情境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例如,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个知识点牵涉到从DNA分子结构到其结构特点的分析,到关于碱基的相关计算.课堂教学只用语言进行表达解说,晦涩难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感性形象,将DNA的单位、单链、平面结构、立体螺旋化结构逐一呈现,形成点、线、面、体的形成过程,DNA结构的稳定性、规则性、多样性、特异性也就跃然于“课件屏幕”上,继而在DNA结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碱基相关的计算也就不再抽象.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河南省辉县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