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们学什么

点赞:29434 浏览:1402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一批在课堂教学上独树一帜的大师,带领着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大师们的博学多识,厚积薄发,整合知识的能力,独具特色的授课技巧,解读文本的准确性以及课堂上与学生顺畅地交流沟通的艺术,无不令大家敬佩仰慕.但在如何向大师们学习这个问题上,却也出现了误区.

笔者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听了几节竞赛课.一节是《黄鹤楼送别》,这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授课教师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一开始上课,先用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并显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图文相配,然后就故意用一种很低沉的语调配乐朗读这首诗.整节课都沉浸在一种低沉、压抑、忧郁的格调中,把人们拉扯到离别伤感的氛围之中.教师对这堂课的基调把握是对的,但给听课人的感觉却很别扭,究其原因,教师只是在故弄玄虚地、生硬地制造一种氛围,并不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显然,这位老师是在模仿孙双金老师,就连说话的语气、语调,甚至说话内容都是直接使用大师的.这给听课的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三张皮”――老师、学生、文本各不相融,教师游离在文本之外.虽然授课教师是在很努力地模仿大师,却没有融入自己的再创造,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由于大师们经历了人生阅历的历练、沉淀和修养的升华,他们的授课是课内课外深厚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积淀的厚积薄发.大师们成为大师以前所进行的自身历练、提升、升华是最主要的因素.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大师们的成功是艰苦磨砺的结果.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窦桂梅老师曾就她上的课《圆明园的毁灭》说,为了上这堂课,她去了好几趟圆明园遗址,在那里用心与遗址对话;查阅了大量关于八国联军进北京和火烧圆明园的资料,还反复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情节,才有了那震撼人心、别具一格、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经典之课.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令许多教师仰慕.殊不知那是王老师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艺术类、历史类,等等,才催开的一朵美丽的花朵.这种潜心读书的经历,为他以后的教学之路打下了丰富的人文根基.王崧舟曾对年轻教师们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四大支柱: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生,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老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老师的诗性.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堂教学艺术演绎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其根本的一条,就在于多年在课堂教学一线对学生的了解.有一次,上海福山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朱昱应邀到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城郊结合部的学校上示范课.朱老师精心准备教案,反复修改,力求完美.可当他踏进那间教室,看到那群孩子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并不适合这群孩子们.怎么办?教室后面还坐着很多老师,大家都是来一睹大师风采,聆听大师精彩讲课的.朱老师当时想到的是,我是特级教师,我应该给这些孩子们留下什么,让他们在这堂课上有所收获.于是,他当机立断,没有使用事前精心准备好的教案,而是就怎样朗读对孩子们进行指导.一节课结束后,孩子们的朗读比指导前有了进步,起码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知道什么叫朗读,学语文该怎样朗读,也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评价说,朱老师的课让我们学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老师备课、上课心中应该装着学生.说一千道一万,老师是给学生上课,不了解学生如何上课?如果学生都听不懂,那你讲的是哪门子课?这是最基本的问题.

向大师们学什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老师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什么?我们应该向大师学他们为课堂教学一点一滴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的精神;学习他们深入了解学生,备课不但备文本,而且备学生的职业精神.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上,才有了大师们出神入化的讲课艺术.大师们的这些积累才是真正的“皮”,而大师们的动作、神态、语调则是外在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为什么在向大师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学“形”忘“神”的误区呢?这是受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所导致的.有些年轻老师静不下心来,在学习上不愿做积累沉淀、不甘寂寞、不愿反复琢磨、提炼,想走捷径,认为模仿大师是走向成功的基石,认为拿来主义是通往成功的铺路石.

只是肤浅地学习大师的动作、语气、上课的风格,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学习大师们博览群书、认真反复阅读研究文本、科学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能力,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基本职业精神.只有学习了大师们灵魂深处的这些精髓,我们才有可能上出属于自己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