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德育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点赞:5795 浏览:19948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推崇的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专德育课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思考.在中专德育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几个问题,同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专德育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德育课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中专德育课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72-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来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在生产、怎么写作、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由于中职教育定位于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岗位操作人员,以及相应的基层实务工作者和普通劳动者,因此中专德育课在教育内容上要注重养成教育及与普通初中德育衔接的基础上侧重于“一般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最终体现.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改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中专德育课的实效性,势有必行.因此,在中专德育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也会使课堂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中专德育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性差异,任务要有层次性.

现在的中专生普遍存在着知识基础较差的现象,因此在任务设置的难易程度上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任务过难过易都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置的任务能够吸引学生,他们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因此任务的设置最好是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只有当他们觉得这些知识对他们有用的时候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以及知识水平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任务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而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做好提高任务,这种任务的分层也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关注那些不积极主动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教师身上,如果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那么这些不积极主动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就可能因困惑而无事可做产生消极的情绪.那么课堂设置的任务就难免流于形式.

2.注重学生的职业体验,设计符合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情境.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而德育课是一门内容理论性强、不易操作性的学科,学生不能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教程中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由于中职教育定位于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岗位操作人员以及相应的基层实务工作者和普通劳动者,因此中专德育课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那么,在中专德育课中,就要注重学生的职业体验,设计符合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的情境.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学生身边的实际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去挖掘教材,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平时收集的生活中的真实案例通过录像、小品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来布置任务,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内化道德观念以提高中专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3.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就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学习活动就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让学生产生需要与同伴相互作用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因此,“合作学习”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中专德育课的讨论及会话等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碰撞,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接受大家认同的道德观念,并使道德观念逐渐内化.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当学生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时,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提高自身的理解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变换的磨合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技巧、沟通能力,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合作学习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主动获取知识,内化道德观念,而且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适应课程改革的大潮流,在中专德育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给枯燥呆板的德育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德育课的性质所决定的,在中专德育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又存在着局限性.德育课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而且中专的德育课内容繁多,相对于现在中专生的知识水平来讲内容偏难,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在中专德育课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世纪学习理论》[J].教师博览,2000,(4)

[5]王吉庆.《任务驱动之我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