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对口支援政策

点赞:5116 浏览:160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如何得到优化、有效、透明、公开的配置是我国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只有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工作理念,才能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良好效果.教育部曾对对口支援的今后工作作出四个提升的要求,这就对政府主管部门和支援、受援学校提出了严格要求,加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效果,加强对口支援政策方面的研究.

【关 键 词】高等教育教育资源对口支援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以下两个课题资助:孙琨懿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课题《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支持对口支援工作机制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孙琨懿主持贵州省教育厅课题《贵州省高校对外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10-02

1.对高等教育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意义.

加强高等教育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可以协调和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当前在我国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区域问题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东部等沿海地区高等教育发达,而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则相对比较落后.【1】缩小高等教育的区域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资源的优化和科学化配置,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不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建立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优化配置体系,对于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2】

1.2可以促进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表现在资金、人才、物力、技术、地区等各个方面,这些问题迫切的需要我们进行改善和解决,从而通过对口支援等形式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合区域资源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3】三是可以促进国家的安全保障.通过对口支援等形式促进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促进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而起到增强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良好作用,促进国家的团结和谐.【4】

2.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

在整个社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过程中,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5】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各教育主体,通过一定的配置方式,以不同的方法和渠道,对高等教育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起到良好的经济、社会等效益.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供配置的资源有限这是大前提,而配置又是动态的行为和过程.将一定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的配置或是尽可能的配置最少的资源并实现最大的效益,这就是优化配置.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可以以纯计划、纯市场、两者相结合这三种形式进行.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政策要求,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方式是纯计划配置方式.这种方式考虑到社会的宏观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将资源重点配置到重要的区域和部门,培养的人才也是通过国家统一分配来实现.国家在这种配置行为中占主体地位.纯市场的配置方式则是通过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自然规律,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实现公平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区域和部门.【6】配置的主体是企业、消费者等社会群体和市场,而不是国家.为了和市场经济的体制相适应,我国已经逐步将市场的方式和计划的方式相融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特点,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高等教育的资源如何进行配置,采取哪种方式进行配置,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模式决定的,因为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当然要为经济发展来怎么写作、相适应.现代的经济社会建设情况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抛弃计划经济的约束,走出传统的计划阴影,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7】

3.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和特点.

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情况影响着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的时期,从1999年的高校开始扩大招生到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在校学生的连年扩招,到2001年全国实现招生已经达到380多万人,在全球也算得上最多的招生数.到2002年底分布在我国各地的学校共有117万多所,其中高等教育学校达2000多所,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达到了1600多万人.【8】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支持和投入,2002年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3.5%,达到历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在逐步改善和加强,2002年,全国的高校建设实际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高校的教职员工达到130万人,其中教辅类员工有15万人,专业类教师达到62万人,行政工作人员达到21万人,工勤类人员15万人.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我国的高等教学教育情况日益发展,教学水平和教育的质量得到了不断的增强,高校的科研和建设力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高等学校对全社会的经济社会进步贡献着越来越大的力量.在这么好的发展环境下,高校的资源发展还是不能满足整个教育的发展需求,人们群众日益增长文化物质需要和生产力落后的矛盾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资源未能合理配置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同时,历史、经济、地理的因素也使得教育在资源的配置和发展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尤其表现在东西部的区域间、城乡的学校间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9】这就导致教育的不公平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同样使地方差异日趋明显.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对口支援政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1资源配置上的地方差距逐渐扩大.当前各地方的高考在录取的成绩上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合理.经济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的资源也相对雄厚一些,例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等均占有大量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10】经济发达的省份高等学校可达三四十所,而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甚至不足十所.全国五分之四的高校集中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各个省份的省会城市.这就使高等教育的的资源呈现分布的不平衡性,影响了高等教育的长期良性发展,与教育公正性的原则相违背,加剧了城乡的差距.【11】而且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也是不均衡的,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较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学质量不高、规模较小,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规模日趋扩张,尤其是西部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只是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上仍要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教育事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依靠高等教育的提高.所以,有的时候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如何,通常要考虑到该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12】3.2高等资源的分布结构不科学、不合理.受教育者的数量众多,教育相关资源却不丰富,2003年高等教育学生数量达到900万人,比1994年的250万增长了三倍多,而教育资源和资金等的投入却没有达到这样的倍数,并且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上要远远低于世界范围的水平.面对这种情况,在教育部颁布执行的振兴教育行动中,明确指出政府资金要实现的教育投入.财力、人力等资源投入的比例也存在不合理性.【13】在青海、西藏、宁夏、贵州等省份,连续多年不断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人力方面的投入太低,不能与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在我国还存在学生和教师比例不科学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师生比例是1:4,而我国的师生比例已达到1:16,学校师资方面的力量始终没能得到补充和增强.我高校的教职员工中,专业教师人数少,而后期党政工作人员较多.世界范围来看,高校的专业教师和其他职工的比例为1到2,而我国现阶段就这一比例来看还是达不到1的,跟国际的平均情况还有距离.并且,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所占比例小,而本科生所占比例较多.

3.3高等教育的资源不合理配置影响公平公正为主兼顾效益的原则.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和拨款实现对教育的支持和发展,在资金拨付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数来实现的,而不是从学校的办学规模、效益高低及教育质量着眼.学校的规模大、学生和教师的人数多,就可以申请较多的拨款和费用,从而不考虑学校的实际需要,而盲目的扩大学校规模和招生.【14】这就导致教育资金过分集中,单纯的将人数多少、规模大小分配资源,这实际上是失去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不同的地区在高校教育的经费上是有着较大差距的,2001年贵州的人均学生教育经费不足北京人均学生教育经费的1/7.国家在不同地区的教育投资是不平衡的,往往是重点几所大学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越来越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则发展趋于缓慢.

3.4对高等教育的资源利用效果不好,实现效益不强.高等教育的资源不合理配置另一个具体的实际表现就是资源的静置,而忽略了动态价值,使许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15】高等教育的资源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共享,这也是高校在发展建设中秉承的原则,可是实际工作中,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一旦分配到具体的学校和地区,往往是没有具体的制度进行使用权利的详细而明确规定的.如果政府主管部门能着眼教育资源实现动态管理,不但是从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来考虑教育资源的配置,相信会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实现更大的利用程度.

4.我国高等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研究.

高校对口支援的各项工作中最核心的应该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对口支援各项政策的研究,将有利于实现公正、公平、有效透明的资源配置问题.【16】

4.1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对对口支援工作的影响.从一般的规律上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高,科技文化发展情况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的障碍就相对较少,实现效果就越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的动力和支撑,同时影响着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被社会良好的接受、吸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17】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是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对教育的支撑力自然就差些.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基础,上层教育建筑必然会受到影响.比如,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的教师,会在学校带出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做基础,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做后盾的社会需求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势必会被当地的企业和社会所认可、所需要,因为他们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尝到人才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之后,学校和企业之间就会进行广泛合作,加强对企业的培养和塑造,进而更加进一步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改善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安排,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样教育的良性循环就建立了起来.

4.2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对对口支援工作的制约.技术上的发展和突破、制度上的调控和约束这是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的两条基本方法.技术主要是指科学技术文化上的专业性发展.而制度则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管理、科技创新等各个方面的政策.【18】国家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来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各级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拨款制度、各地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制写作度、国家重点高校实现申报和评估的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而言,教育政策和制度对高校发展的影响是更常见、更直接的.

4.3人文地理自然等条件对对口支援工作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地理优势、环境状况、交通情况、民俗习惯、人文历史、传统情况等都影响着当地教育资源的配置.【19】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着学生在高考填报时的择校情况,学生如此,教师的工作安排也是如此.优良的人文地理自然环境和条件将会吸引大量的人才前来工作和发展.否则,没有优秀的教师,没有优质的生源,再好的学校也无法实现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