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

点赞:6162 浏览:206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路径选择.

关 键 词: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99-02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小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阶段.而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也相对落后,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明礼仪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教育水平和文明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重智轻德,也缺乏必要的礼仪指导.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造成相当普遍的“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现象,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乏有效监管与教育,文明礼仪相对较差.同时,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娇惯,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谦让与合作,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常识,不遵守公共秩序,待人接物时不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尊敬老人和师长,缺乏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所有这些都会大大影响农村小学生人格的成长和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2.学校因素.首先,农村学校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随意性较大,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上,导致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再次,学校教育方式过于宏观,不关注细节.学校没有把“守则”、“规范”与“礼仪”的内容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农村师资力量缺乏.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缺乏,其中许多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质量不高,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和教育,对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更是力不从心.

3.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明礼仪受到严厉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这些场所会对那些沉溺于其中的小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与符号,如超女现象、网络语言,等等,都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行为失范,影响了他们礼仪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1.明之以礼,开展礼仪认知教育.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农村教育条件与环境相对落后,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学生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提出的要求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例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谈吐举止文明;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您好”;跟别人道别时应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这些要求都非常明细、具体,有助于小学生自觉遵守,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执行情况的检测.

具体做法还有:阅读一些礼仪故事,熟记一些礼仪格言,开展礼仪知识培训,针对学生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系统地知道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要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中有关礼仪的内容,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并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同时,利用班会、礼仪课,结合《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系统地讲解适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的礼仪常识,如举止、谈吐、服饰、社交、家庭、公共、餐饮等礼仪,并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

2.动之以礼,践行礼仪实践活动.知的目的在于行,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校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知礼明礼.《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也就是说,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因此,各种实践活动的选择注意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一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舞蹈、合唱、健身、演讲等活动.通过各班的专题学习园地和红领巾广播宣传文明礼仪专题,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二是结合班团队、课外实践活动和国家重大节日,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三是将礼仪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也就是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学“守则”、“规范”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四是组织学生参与礼仪教育专题活动,突显礼仪教育的特色.例如,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活动,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教育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机渗透.

3.导之以礼,营造礼仪教育氛围.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取得一致,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整体效应.由系统生态观可知,“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礼仪的形成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楼梯走廊上张贴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常用问候语、名人名言、礼仪故事等;精心布置文明礼仪提示图片、文明行为标志,等等.其次,家庭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对其子女的品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影响,同时,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程度也是影响儿童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比如,针对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教育水平举办专题讲座,如“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定期召开家长会,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举办“家长咨询会”,为家长提供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要求家长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看电视、上网以及打游戏等.最后,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优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才有健康的人.”学校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社会风气与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社会教育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应整合资源,营造全社会“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环境氛围.

4.约之以礼,加强礼仪制度管理.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而行为约束的可靠途径则是管理制度.美国知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而不是用人来约束人.通过礼仪制度建设,在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中,以制度作为保障,既给实施者以明确的评定、判断标准,又给受教育者以清晰的方向和认可感,如文明礼仪常规制度、检查考核制度、文明礼仪评比制度、奖励制度、家访制度等,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奖罚、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生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制订出详细、具体的礼仪常规,并落实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童蒙养正”文明礼仪教育已经受到农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校的重视.所以,农村学校只有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从点滴细节入手,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学生才会享受到良好礼仪习惯带给他们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