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生培养模式

点赞:10340 浏览:435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发展面临瓶颈,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明确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健全“双师型”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论文管理,建立淘汰机制等建议,以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 键 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0-0008-02


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述

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招生对象开始面向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培养类型也开始由以学术型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应用型为主的模式转变.自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仅2009年在已下达的招生计划基础上,就增加招收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以后逐年提高比例.目前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的院校都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预计到2014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有望与学术型硕士持平.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瓶颈

(一)缺乏明确定位

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重点放在研究生学术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实用性的培养观念和定位.这导致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看法总停留在过去,认为它不是正规的研究生教育,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身份异常尴尬.从培养目标来看,传统的学术性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一般放在学位论文及学生能力的提高上,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更强调教育对社会及工作的实用性,最终根据学生怎么写作社会的效果优劣来衡量教育质量高低.

(二)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往往沿用学术型,偏理论性、研究性,与工作实践结合太少,既无法通过管理实践的经验来深化和发展理论,也无法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授课方式缺乏具体方法和案例,知识只是从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课堂互动交流不够充分,案例教学应用不普遍,案例本土化程度低.

(三)双导师制不完善,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

首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势必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科学发展,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专门化导师数量极度缺乏.第二,现有导师也存在观念误区,许多导师实际指导中很容易沿袭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而忽视了专业学位教育.第三,现有导师存在能力缺陷.高校导师本身大都是在学术型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级学术人才,缺乏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切身体会,且在高校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指导的研究生也多为学术型,本身就不具备相关专业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第四,校企合作制形式大于内容.校内导师走不出去,企业高层次人才融入不进校内,且校外导师都是导师,没有明确的较高的硬性遴选要求,对专业研究生指导上也只是挂名而已,没有实质性指导.校企导师之间也缺乏交流,专业实践质量难以保证.

(四)缺乏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专业学位教育缺乏系统的指导性文件和保障性的规定,仅有一些诸如《关于加强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建议的意见》等临时性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条件的专业学位教育前景令人担忧.另外,就学校而言,专业学位教育才刚起步,主要是照搬和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企业来说,缺乏要求企业承担实习任务的法规,企业无义务承担培养责任,因此也缺乏积极性.

(五)缺乏完善的学位论文标准

学位论文形式单一,偏离工作需要.实际培养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选择撰写学术论文,教师也习惯于用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很少结合学生本身的工作需要,更无法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明确定位,强化实用价值取向

各研究生培养部门应充分认识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将其当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当前国家大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为契机,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搭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平台,实现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加强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与个人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专业基础类课程,可聘请校内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担任,而实践培训课需要根据培养单位和相关企业、行业的特点,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开设.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校内外合作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第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增加导师荣誉感、责任感.第二,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和淘汰机制,教育内部评估、相似度检测评估、社会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确保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校内外导师的指导效果,权责明确,防止相互推诿,对几次评估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指导资格.第三,建立一支独立、专门化师资队伍,吸纳企事业高级专门人才担任特聘教授或任课教师,专门从事专业学位教育;通过进修、内部培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提高整个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第四,建立导师指导小组,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将数名校内、外导师按比例组成指导小组,成员各有专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各有侧重,形成优势互补,保证整个导师指导小组在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四)加强基地建设,保证专业实践质量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必须加大投入,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搭建产、学、研的深度互动平台,以特定的合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学习成果社会化的转化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五)突出“应用”能力,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机制

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鼓励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强化指导教师的过程指导和论文工作环节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健全论文评审、结果反馈和异议处理制度,提高论文评审工作透明度和评审结果的权威性.

(六)建立淘汰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建立适当的淘汰制度能有效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打破传统的“严进宽出”现象,在多个环节中引入淘汰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研究生的申诉途径,使研究生进退有序,以此激发研究生积极性,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竞争力,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位类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提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明确定位,强化实用价值取向;加强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校内外合作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基地建设,保证专业实践质量;突出“应用”能力,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机制;建立淘汰制度,保证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Z].2009.

全日制专业学位生培养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型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李霞.对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体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5):15-17.

[3]胡娟,金红,方玉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184-185.

[4]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83-90.

[5]叶建军.多样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24-26.

[责任编辑: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