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

点赞:8753 浏览:340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浙江某高校为案例探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点和经验,认为目前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但实习机会提供少;院系的就业信息发布及时,学生接受帮助面广,但就业实习考察机会不足;职业生涯课程开展成效可喜,但个体生涯咨询略显不足.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注重全方位和个性化结合.同时提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加强针对性咨询怎么写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应对方法;大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实训项目.

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管理类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关 键 词】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呈逐年上涨趋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各级主管毕业生工作的部门任务就显得艰巨而繁重.对不同学科背景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势必需要根据其学科特点展开,本文以浙江某高校为案例探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点和经验.

一、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根据某高校2012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的统计来看,目前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怎么写作工作,取得积极的成效的同时,还有许多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1.就业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但实习机会提供少

根据该校2012届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有21.74%的学生是通过校就业中心网站信息找到工作,有6.52%的学生是通过本院系网页找到工作的,在所有途径当中,通过这两种途径找到工作的学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相较之下,学生通过在岗实习,进而找到工作的人数则少之又少.自主创业的学生数量也同样偏少.

2.院系的就业信息发布及时,学生接受帮助面广,但就业实习考察机会不足

根据该校2012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有78.99%的学生接受了院系发布的就业信息的帮助,有70.99%的学生受到院系的短信指导,分列院系所有就业指导帮助的前两位.同时也发现在所有就业指导帮助类型中,院系提供就业实习考察机会明显不足,只占所有被调查毕业生的5.8%,而对于读研以及出国升学的指导就更加不够了,只占全体被调查毕业生的2.9%.

3.职业生涯课程开展成效可喜,个体生涯咨询略显不足

根据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反馈结果来看,有13.77%的学生参加过职业生涯课程的辅导,在毕业生所参加的就业活动中,仅次于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可以说,职业生涯课程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也看到,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参加了职业生涯个体咨询,原因有两: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二是个体职业生涯咨询辅导的师资力量还不够.

二、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工作的努力方向

1.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注重全方位和个性化结合

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入学开始抓起”.从入学开始,就应当对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等方式,还要积极开展咨询怎么写作、体验实训等极具个性化的活动.

2.加强针对性咨询怎么写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注重对于职业咨询师力量的培训,使得有充足的师资力量来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活动.

3.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应对方法

通过“就业指导怎么写作月”等活动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活动,教授学生简历制作、笔试应对策略、面试礼仪与面试技巧等技能.不仅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还能从实质上帮助学生把握住更多的就业机会.

4.大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实训项目


要积极与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建立友好的联系,争取让重点地区、重点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暑期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另外还要投入精力进行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深入关注和了解市场需求,按照讲究实效、学生企业双向受益的原则,寻求适合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多与知名企业联系,为学生争取检测期实习的名额.

大学生就业指导怎么写作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在工作中将不断地改进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争取在教育部、各级政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抓好就业指导怎么写作工作,在“保量”的同时,更要“保质”,使我院的毕业生学有所成之后,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自己的兴趣、意愿结合起来,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让家长骄傲,令学校和学院为培养了这样的毕业生而感到自豪的工作,从而更好地回报父母、回馈社会、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