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与可持续教育

点赞:5622 浏览:200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学生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中学生物教学应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培养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文章举例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帮助中学生树立起发展观、环境观、资源观及生态观四种观念和意识,并提出了在课外活动、教育实践中,也应将中学生物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关 键 词】中学生物教学;可持续发展;发展观;环境观;资源观;生态观

“学生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好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培养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应帮助中学生树立起以下四种观念.

一、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一种发展观,它具有公平性(当代人、后代人或不同地区的人具有公平利用环境和资源的特点)、可持续性(当代与将来同等发展)、共同性(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现代与将来各国各地区的合理、共同发展之路).教学中可结合“进化论”、“生物群落的演替”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发展观.

二、环境观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或供给为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必须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对已经破坏或污染的环境,应该设法治理或恢复,否则人类将会受到惩罚.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选择适于自身发展需要同时也更有利于环境条件改善的生存方式.


教材中的有关环境观教育的素材很多,如“环境保护”一节讲到,由于大气中二化碳含量增加,造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上气温上升,气候反常;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等.可结合生物课堂教学,以专题报告或课外阅读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含义及其复杂性,介绍全球及本地区的环境现状及环境危机,使他们懂得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以环境观点来检验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中学生物教学与可持续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资源观

自然资源通常是指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海域、野生动植物和矿物等,它是人类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持续供给为前提条件,人类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利用率,注意节约等手段,保证自然资源的利用合理公平,不可吃“子孙饭”.

课本中涉及资源的章节很多,如“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这一节中讲到,由于人们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不合理,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有些种类已经绝灭或濒于绝灭,这会给人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里可举一些具体的数例,如最近的100年内,每年就要灭绝1-2种鸟类;热带雨林中,平均每天灭绝1种哺乳动物.据估计,现在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野生动物已减少15%-33%!学生听后往往产生强烈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历史使命感!又如“环境保护”一节讲到,由于人们对草原的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使我国的草原面积大大减少,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和碱化,优良牧草大幅度减少,使我们无法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教学中还应结合“生态因素”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资源可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和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的开发利用超过其再生的限度,它们也就变为不可再生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对自然资源要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之路.

四、生态观

生态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其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平衡,在一定限度内,人类可以改变这些流量,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物质和能量等的需要.然而,生态平衡又是“脆弱”的,如果人类的活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打破固有的平衡,造成环境恶化、生态崩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限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课本中涉及生态的章节很多,如第九章引言讲到我国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破坏,使黄河变成了世界罕见的“悬河”,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第八章最后一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通过“生物圈II号”的实验可让学生意识到:凭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想在生物圈以外建立一个适合于人类长期生存的环境,还是无法做到的.教学中应结合“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森林、草原及鸟类等自然资源具有的生态环境功能,教育学生必须转变从祖先流传下来的对自然资源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即自然资源只具备有性),把自然资源的有用性与其生态环境功能同等对待,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此外,还应在课外活动、教育实践中,加强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的培养.例如,组织中学生参与当地生态农业、环境监测等活动,培养他们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