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改革

点赞:9760 浏览:436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德育课程的改革应当以“三重”为突破口,所谓“三重”,即重社会实践,重生活化,重素质提升.这是由德育学科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所决定的,即由德育规律所决定的.

关 键 词:高职德育改革重社会实践重生活化重素质提升

有什么样的德育课程,就会教出具有什么样品质的学生;虽然预设和生成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总的来说,仍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有什么样的高职德育目标,教师就会努力地去完成任务,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但事实上,目前的高职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像我们的社会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样,高职德育也同样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八大报告同十七大报告一样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之下讨论教育,同时在“改善民生”之外增加了“创新管理”的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教育功能的新认识.我们需要在改善民生的概念中认识教育的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创新管理的概念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攻坚克难.

一份职业教育的资料显示:高职德育的现状是,高职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虽然系统科学,学习目的明确,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最能体现学生的德育素质的三要素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高职德育课程标准虽书写明确但由于弹性过大,无法进行细致量化考核.高职学校德育教育机构虽然健全,委、部、办满校园飞,但却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甚至有掣肘、推诿、扯皮等现象.学校开展的各类德育活动貌似丰富,但其针对性较差,基本上对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影响不大,学生并不以为然.有人甚至这样总结:活动前大张旗鼓――满心期待,时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表彰时欢欣鼓舞――实惠在手,活动后偃旗息鼓――涛声依旧.学校高职德育教育的教师队伍虽然庞大,但是成员素质修养参差不齐,无法彰显“榜样”和“导师”的力量,学生在德育方面到底应该以谁为师,像谁学习呢?

高职德育“改革”是共识,毋庸置疑.但是具体如何改革,如何切入,如何展开?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了.但笔者以为:无论如何改革,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企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数以十万记、百万计甚至更多的“管用”“够用”的高技能人才,这才是硬道理,或者说“育人才是硬道理”.这才是高职德育改革的终极目标.

笔者以为,德育课程的改革应当以“三重”为突破口.所谓“三重”,即重社会实践,重生活化,重素质提升.

一、重社会实践

作为“高职德育”,首先它具有高职教育教学所有学科的科学特点:自成体系、系统完整,具有逻辑学意义上的完美、完备;其次它还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极强的社会实践性.也即德育具有双重的评价标准,一是文化课程学习的评价标准,一是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出的关乎德育品质的结论.这也正是笔者立论的依据所在,并把她作为“三重”之第一的充分必要理由所在.

高职德育与政治教育并非两个相同的范畴.一般而言,判断个人德育素质与水平的高低,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二是实践的,而最能彰显德育素质和水平的还是社会实践,而并不取决于德育课程学习的如何,考核拿到了多少分,当然并不是说它与德育课程学习毫无关联.正如某高职同学“职业道德”这门课程考核成绩虽为“优”,但班主任若填写德育考核评价表时,仍然要等到该同学学工过程结束以后才能依据企业的鉴定对该生的德育做出阶段性的评价,不然这个评价就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古人尚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而高职德育实际上倾向于理论课堂的学习与评价,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生活;重学校,轻社会.而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十分不利于培养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甚至走出校门的是一些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书生”,或者是只知“纸上谈兵”的马谡一类的人物.这恐怕是背离了职业教育和高职德育的培养目标.这样的教育恐怕为企业、为国家、为社会所不取.

高职德育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职德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重生活化

关于高职德育生活化的阐述,笔者曾有专论,并有论文《创新德育》发表.论文条分缕析,主要从“为什么要创新德育”以及“如何创新德育”等方面切入,较为详尽地阐述了高职德育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内容有三点:德育主体置于生活,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德育形式贴近生活.文章从剖析“”以来的直至现在人们仍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入手,指出政治化背景下“德育”事实上已经被“异化”,“生活”已经无法显现其七彩颜色,这既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所以要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现象,高职德育课堂更理应如此.

三、重素质提升

所谓德育素质是指人们在经过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或者影响之后,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所达到的境界.一般来说,孤立的评价德育素质是不科学的,总是要借助具体的问题,总是在事关诸如: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建设与破坏、善与恶、对与错、爱与恨、是与非、忠诚与背叛等比较重大的社会和个人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人们赞同就称之为德育素质高,反之则低.它与人文素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人文素质涵盖更为全面、更为宽泛一些,而德育素质更多的强调和突出的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

目前,有的高职德育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升重视不够,甚至可以说德育素质提升还未引起重视.以笔者学校为例,无论是教师岗位的设置,承担教学时数的多少;还是从教研室、系部到学校的机构组织的建立,都还很难适应如此大规模的高职德育教育.至少到目前为止,仅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都必须加大整治和改革的力度.

四、德育素质提升的途径

1.教学内容合理选择

目前,正在实施的高职德育教育从学科体系而言,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笔者以为:“职业道德”可调整至毕业前或者工学交替间歇期突击学习.“婚姻道德”教学可结合影视文艺作品展开,既轻松愉快,又有师生都感兴趣的话题,易于对话.“党史”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每个教学单位的容量,或者采用大班讲座的方式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等教学内容可适当删减,或者降低难度,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方法科学有序

若从提升德育素质的教学方法而言,讨论法、案例法最科学,最实用,当然也可以把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讨论法的前提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主导”是从如何掌控整个教学过程,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角度而言的.“主体”是说绝不是把学生简单放在受教育的地位,而是与老师同等的地位,放在使他们真正提升素质的角度来对待,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人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真正实现“人”的平等、、自由的地位.如果同学们都具有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何用担心我们的德育课堂不够积极,不够热烈.案例法则要求,执教者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课程特点,遵循学科的内在规律,借助来自生活的鲜活的案例,化抽象为具象,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来讲授,案例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职业教育的许多学科,包括基础学科、专业学科都适宜采用案例法教学.

3.教师为“导师”

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老师,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教师都应该既是老师,又是“导师”,是学生做人和生活的导师.尤其是事关名利等最能彰显人格素质高下的具体问题时,教师要能够真正深入生活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老师教师形象之美好,魅力之大.

4.改革考核和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德育考核评价仍然倾向于理论和书面的,仍然没有突出其社会实践的特点.笔者以为,在实行目前的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弹性考核的内容和比例,当然其目的仍然是准确掌握学生实际的德育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


另外,实时考察、德育档案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尝试.所谓实时考察就是具体跟踪考察,学生在课余、在社会的真实生活场景中展示了怎样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德育档案”是把学生的、能够掌握的、事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事例采用加减分数的方式客观记录下来,等到学期、年终汇总评价时自然得出结论.

(作者单位:江苏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