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点赞:6805 浏览:220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迈进学校大门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提高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模式的改革,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 键 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高冬梅(1977-),女,河北保定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与研究;高添添(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教学与研究;佟超(1981-),男,河北廊坊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教学与研究.(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3-02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普遍的社会,人们把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社会中工作学习的必备技能,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加快了社会信息网络化的进程,社会各界已经普遍认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人们必修的基本文化课程.这同样也是当今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要接受的教育.这种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与实践性教学中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打下扎实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怎么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好计算机的理念看作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定位于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并怎么写作于社会也是当代大学生要培养的必备素质.

二、学生现状及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基础课程.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别比较大,学生所来区域不同,对电脑知识的掌握也有所区别,这样对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种操作性强的课程就有很大困难.接触电脑机会较多的学生,接受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就相对容易;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这门课程有可能就是零起点.再加上学生高中计算机课程教育情况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很难站到统一的起点上来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新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第一堂课,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是高职第一学年必修课,也是为以后更专业的学习打基础的一门最重要的课.第一学期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演示文稿软件使用、网络知识及基本使用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文稿演示能力、网络的基本应用能力,并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第二学期通过实际项目训练学生的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和网络使用,使其能够利用现公软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满足国家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以考取第三方认证的全国(省)计算机等级一级或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证书,作为第二学期的期末成绩,同时为以后工作或者专接本、自考等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要想在这门课程中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出立足于专业,怎么写作于社会的高技能、高品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且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应用型人才.现将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如下:

1.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强调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门必修的操作性课程,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对教师、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更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为自己的专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在专业需要上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给学生教学理念,即学好计算机是当今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个当代合格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加强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全社会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作为高职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主要内容是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常用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Access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与Inter、多媒体技术基础,其中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操作性很强.

探究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我们使用的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书着重基础知识的介绍,注重实践,在内容讲解上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法,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我们上课采取了边讲边练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多媒体形式上大课、上机实践的教学效果很好,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建立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基础知识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全面训练.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采取案例教学方法,而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还配合教程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一书,学生上机时可以实际案例来操作完成所学知识.同时教材所配套的一个上机系统练习软件让学生上机时可以选择操作模块进行操作练习,操作练习后系统也给分数评判,使学生在学习、练习、自测及综合测试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与练习,达到课程预期的效果.教师利用考试系统对教学的每个章节进行测试检查,了解教学的情况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实现案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制订学生的学习目标、实践任务.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考取第三方认证的全国性计算机证书,激发学习主动性.案例的设计要求考虑现实性,要采取来自实际环境中或者学生专业的例子,并且案例的设计要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强调实际操作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践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要形成正比,上机过程中要认真完成教师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师生要认真对待上机实践课,实践课是学生对理论教学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

3.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及非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计算机又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课程,教师只有通过提高学历,去行业企业实习锻炼等方法才能扩充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是良好的师资.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来满足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学院在培养教师方面加大力度,对教师采取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培训等方式,以此提升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实践教学的层次.建立优秀的专职教师队伍,来为学院的各个专业怎么写作.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有效的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成绩的一个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的教学考核方式以理论考核为主,这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实际操作强的课程不太适用.为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我院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生在学习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最终考取第三方认证的全国(省)计算机等级一级或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证书.我院重点强调参加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如果学生在本门课程结束后提供全国(省)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的,可免考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下面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作以下陈述: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为教学模式,采用指导评估的方法进行能力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着重考查考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它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各模块设置灵活并与工作岗位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我学院以专业的特点选取学生必修的考试模块.NIT将考试分为任务模块、作业设计及上机考试三个步骤,学生在学习的教程中根据教学考试的要求完成任务模块及作业设计,上机考试是利用国家的ATA考试系统针对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测试.NIT的上机考试是在考试系统中利用120分钟的时间,对某一个任务模块进行测试,然后学生按要求和规定的时间,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NIT考试这种培养模式始终强调学生独立操作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全新的考试理念得到了计算机教育专家的广泛认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五、结束语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基于高职学校的实际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及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摸索与创新,在近两年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NIT)考试中,考试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这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取得这样来之不易的成绩与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学生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前进,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计算机应用层次上的创新.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时怎么发表展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大学生是我们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冯铃.海外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7(21).

[2]许莉.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