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点赞:6011 浏览:176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在探讨了学分制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构建基于学分制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更加突出专业特色.

[关 键 词]学分制课程体系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曹雪梅(197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吉林长春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141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5-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是中国传统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很多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其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模式来设置,致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1.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制、班主任制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必须修读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选课也选择了教师,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知识组合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依据岗位群设置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取舍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间的比例,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学时计算达到43.5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3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81,使课程体系达到动态平衡.

3.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前提的,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学分制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与学,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之处

1.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不同学校可设置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可见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不精深,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办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其着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多数属于三本院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必然制约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其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除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主干课程外,虽设置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程多与相近专业的课程在名称、学时、学分及授课教师等方面趋同,缺少按课程模块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致使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受学年制、生源数量及聘任教师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点来选择课程,而是指定学生学习某几门选修课程,失去了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在校学生去其单位实习,致使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到岗后就能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管理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1.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结合民办院校学源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怎么写作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平台;在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法律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外语运用技能等.3.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按照“科学定位、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保证规格”的总体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构建符合市场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级培养.(1)公共课程平台.为了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要求全校学生必须研读.同时,根据民办院校学源特点,对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知识支柱结构,使本专业人才初具雏形,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研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专、尖”特色.(3)专业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其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同时,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在专业内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怎么写作业运营管理等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课程群学分数相等,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任选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根据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分制,可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消费者行为学等.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体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实践教学模块.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构建认知与验证性、综合与仿真性、设计与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创业管理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创业大赛、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均以学分形式认定,重视实习环节安排,做到四年不间断.通过采用聘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企业运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做结合,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工作技能,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框架总体设计.其一,学制、学时与学分安排.(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2)学分:理论课每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每3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为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应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含选修课学分,不含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一般应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3)理论课程周学时前三个学年一般应控制在22学时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5学时.

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商管理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其二,各类课程所占比例.(1)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按学时计,一般为4.03.52.5.(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03.0.(3)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52.5.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跨类任选课.“专业方向课”与“跨类任选课+创新学分”的学分比例一般为1.51.0.

其三,相关课程安排建议.(1)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及其他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发挥,可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作品、职业化教育证书、各级各类竞赛、表演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2)根据需要与可能,可在专业课程中指定5~10门跨类任选课,供非本专业类学生任选.(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4)为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课程+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选修,2学分.(5)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安全课.选修,0.5学分.(6)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课.选修,2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合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地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支柱和栋梁,专业课程平台为栋梁上面的“金字塔”,实践教学环节为墙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社会各单位对应用型管理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王洪斌,姚兴存.基于能力本位的民办高等教育(本三层次)课程体系优化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

[3]张辉,徐,巩琳.实行本科教育学分制改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