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开始的数学教学

点赞:7744 浏览:321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国家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把问题解决作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之一以来,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提问是学习的发端,优质的课堂提问必须留给学生可发展的空间,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牵引力,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优质提问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 键 词: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并成为当下数学教师研究的关注点.“以问题导学来开展对话式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主动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动对话,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1.1开启思维――问题要有探究性

所谓探究性问题,就是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深入了解和认知数学概念、性质,发现数学规律等问题.通过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自信心,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1.2级而上――问题具有梯度性

问题的梯度性,常常是数学教学分散难点.突破重点的引线.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像一根链条,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环,环环相扣,而且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呈现梯度性.通过教师的提问,既让学生懂得是什么,又要弄清为什么,从而加深理解.问题设计的梯度性,就是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小学数学问题的设计要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循序渐进的规律,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策略提出问题,逐步展开问题的探究,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步步引向深入,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3展思维――问题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变通性,这是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蘑要内容.问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问题的条件常常是不完备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补充.二是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具有层次性,多元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可以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三是问题解决的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及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开放性,使学生问题解决思路不只是复制教材和教师的思路,冲破了思路封闭性和单一,形成了具有丰富个性化和创见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大大利于

问题开始的数学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1.4系生活――问题具有应用性

随着数学的发展,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数学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走出塔,走进生活,让数学同归生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注重从生活实际和学生知识背景中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寻求解析问题的途径,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的必然要求.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拓展训练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我们教室的窗户框架是铝合金做成的一个长方形,高2米,宽1,5米.它的周长与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在解决蚓题中形成一些策略.在迁移训练中巧妙分解教学难点,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2.1把握真实学情,关注问题聚焦

美国的著名学者哈尔莫斯说过,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原有的知识经验和问题解决的经验会对新课的学习产生重要的迁移作用.课前预习或者课前测试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自我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中心,又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是学生凭借教材,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的.因此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问题解决的经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遇到阻碍时,新的问题也就随机产生了.

2.2注重对话交流,关注问题解决

现代哲学把对话视为存在本身,人在对话中存在,意义在对话中生成,“对话本身不只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对话不仅要成为一种教学艺术,而且要成为一种教学精神或教学原则.”巴西教育家保罗弗雷德认为,对话教学首先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被压迫中解放出来;学生解放带来的必然是、尊重、分享、开放、创造.这既是精神原则,也是教学的目的.聚焦问题后,要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主动探究、对话交流中形成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2.3注重课后反思,重视问题创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会质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那么在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后,全课总结环节,教师不妨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梳理,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有两个方面:一是检查课前提出问

题的解决程度,二是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此环节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对话,生生交流,围绕预习活动中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对方程的意义、方程与等式之间的联系、方程的建模思想进行巩固、深化和延伸,最后提出了“课堂学习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的后续研究问题,让学生自觉提高问题意识.

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围绕问题所展开的教学活动,都要在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自主探索,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作为主线,以学生探索学习作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时机、方式、方法等都值得重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课题,本身就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去开拓、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