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点赞:24801 浏览:1096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情况,出现了新问题,特别是在理论和实践上渐渐滞后于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形势发展,这必将影响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改进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 键 词: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如何改进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中坚力量,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千秋大业.

一、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在人员配备、设施改进、环境优化和方法改进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整体积极向上、乐观稳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是由于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上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迅猛发展的网络环境和不正之风的侵蚀,使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对社会充满不信任和困惑甚至仇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滋生,再加之就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生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娶得好"等观念的误导,导致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个人主义至上,一部分人忽略靠自身努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倾向于不劳而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被渐渐遗忘,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的事也时有发生.诸多不利因素使得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充分发挥面临着严峻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破除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复杂社会环境的冲击.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经济的弊端,导致部分

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上的不良围观现象不断出现,好人被诬陷情况屡有发生,使得学生不敢去勇于表现自己或者承担社会责任.

(二)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海量、及时、快捷但同时又鱼龙混杂,而高校学生接触社会相对较少,缺乏辩证思考能力,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误导.

(三)心理健康教育薄弱.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存在脱节现象.

(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缺乏创新.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和教法上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但仍存在内容抽象、教师呆板、教法单一、学生厌烦等问题.

(五)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不够.高校的党团活动多倾向于日常娱乐或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浅尝辄止,没有深人地开展下去,有些学校的学术活动较少或者层次较低,不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六)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大多高校对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还只停留在简单说教或一事一教的层面上,没有建立系统的、完善的激励机制.

三、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由于大学和中学在管理模式和学习方式上有着很多的差别,很多大学生在考入大学后,不能及时转变角色适应高校生活而走向松散和无纪律性,所以从大一新生入学,就应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并持续到学生毕业,这样就避免了高中和大学接续阶段,学生从而给之后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难度.

(二)提高经常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第一,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观念,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顺利接纳,而不能老生常谈那些抽象的理论.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新方法手段,比如讲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社会上的经典热点案例事件,这样在弘扬传统文化,讨论时事热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增强教育的感染性和时代感.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形式多样,比如走出课堂,走进农村、走进基层、走进敬老院、等,用"真实"打动学生,将理论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最后,身教胜于言教,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素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该给广大学生做好榜样,当好示范.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因心理障碍和疾病导致恶性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科学的方式,从心灵上疏导学生的困惑,解决学生的烦恼.心理健康教育不应继续坐等学生上门,而应该安排有资质的专业教师,结合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其具备健全人格,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其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择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优良品质,增强其克服困难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四)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党团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高层次的公益、学术讲座,和谐的校园、温馨的宿舍文化氛围等都可以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

(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正确引导和使用.网络的及时、便捷给高校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带来无限可利用空间,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建立专题网站、网上心理咨询、一对一个性指导(包括学习、生活、恋爱、择业等方面)等,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把不愿面对面讲出的问题和困惑讲出来,更便于深人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苦恼.

(六)建立健全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高校可以建立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强化典型、树立榜样、情感认同、环境熏陶等形式,积极推进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奖励、表彰学生个人和集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良好素质和高尚情操以及助人为乐等先进典型,并将这种奖励和表彰与学期末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合,作为评选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标准之一,这样能对学生起到激励和教育作用.

(七)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成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而应扩大到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专职教师、各处室工作人员.形成全校参与教育的风气,让学生从各个角度、通过各种方式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