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理性话语下的康德历史哲学观念

点赞:16813 浏览:723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以康德《历史理性批判》八篇论文中关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康德话语中关于自由和理性的阐述为中心,把握康德关于如何建立未来世界历史、民族和个人间德福一致的问题和永久和平发展的问题.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得出的结论是康德晚年关于历史哲学的论著仍旧贯穿了三大批判中对于理性和自由所悬设之事.

关 键 词:理性;自由;历史哲学

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87-02

何兆武先生将康德晚年有关历史与政治哲学的部分手稿译作《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带到国内,共有论文8篇.这对于国内方兴未艾的康德研究来说无疑提供了更多的文献研究支撑.但何兆武先生同时声称该书为康德“第四批判”,就此问题,邓晓芒先生以充分合理的论证驳斥了“第四批判”的谬论,并考证了《历史理性批判》中所谓之历史理性批判中关于“理性”和“自由”已于“三大批判”中充分阐释.本文以何邓二人关于“第四批判”的讨论为契机,致力于《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中对康德的历史哲学观念做出梳理:依据其自然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哲学观念,构想大自然由各民族、各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来实现康德的伟大的世界历史目标.

一、历史必然关于理性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所谓的“普遍历史观念”这一“普遍”(何译第1页和第19页的脚注)解释为:“与特殊的历史观念相区别的,以哲学家的历史眼光来进行历史研究的方式,它与历史学家史实性的历史编译相区别.”“公民”即以自由且是高度自由为前提建立起的,以外在的自由即普遍法治作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制衡的自然人所处的状态.而在此处可以看出:“世界公民”和《永久和平论》中的“永久和平”一样,表达的都是作为一名先验论者的康德在理想与现实的拉锯间对人类命运深切的担忧和视野宽宏的理性主义情怀.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康德提出了九个命题,这九个命题强调了三个重要因素来展开论证并贯穿至他的历史哲学观念:理性、自由和大自然.

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开篇以启蒙运动继续谈论理性与自由:“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正如他对“哥白尼式革命”的创想一般,在此处康德的真意是真正的启蒙运动不是国家体制的改天换地,而是思想方式的转变.康德说,“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意思是启蒙时代的标志就是能公开地运用自由,并且只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在康德那里,评赫德尔《人类历史哲学观念》点出历史知识只能作为一种类比和臆测才有可能,此处“类比和臆测”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天知性原理中关于“知觉的预测”和“经验的类比”相呼应,可能有一种先天必然用于历史现实的知识,以及必然有某种历史知识以前后相继或是交互的形式出现,至于这历史知识是什么,则是不确定的.而作为确定的某种具体的知识和规律出现则不可能,把握某种最本质的规律,人类的理性将会望而却步,而人类的天职正是在作为理性之知性范畴中的因果律的调节下在整体中永不止步的进步,康德再次强调其著作是“贡献给世界一份可敬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典范”.

二、历史哲学的内核是自由

《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中以人类历史从何处来这一最原初的拷问展开了关于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这一命题,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正是因为人之理性的强烈而迫切的驱动.康德借用《圣经创世纪》第一节关于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上帝花了六天创造了光、空气、蔬菜、飞禽走兽和人,并命令人来瞎管人间万物,在上帝造人的每一步,人的理性和自由区别了动物,并将尊严赋予人类.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在平静美好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的智慧树之果,象征着人自由选择的权利,上帝驱逐了亚当夏娃,人在愁苦之中找到了一条为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操劳,理性和自由是人之为人的先决条件,人走上了自由的第一步,人为自然立法,进而人走向为自己立法的自由之路.正如康德所言:“应该满足于天意,应该满足于人间事物总体的总进程,这个进程不是由善开始而走向恶,而是从坏逐步地发展到好,对于这一进步,每一个人都受到大自然本身的召唤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万物的终结》中,康德以启蒙时代的理性与道德自由精神世界在时间上的终结这一话题.其实早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辩证论》中,康德早就对“时间”和“永恒”进行了现象界与自在之物的二元划分,并关于世界是否在时间上有开端这一伪命题给予了详尽的论证.人的思辨理性无论如何都超越不了经验的界限,而且只能运用于经验界,时间作为先天直观的纯形式部分使得人的知觉的杂多得到整理,但超出时间的范围,是人的思辨理性无法僭越的,因此人无法设想万物的终结.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康德继续说,“理性在实践的意义上是永远不会在不断变化的道路上做得足以达到终极目的”,意思是只有在理性的实践运用上,即与行动相关,与道德和自由相关之时,万物的终结不可以被直观,但可以被思维.

三、未来历史建构于自由与理性之间的张力

《永久和平论》一文中,正如他的副标题所言“一部哲学的规划”,康德以哲学家的视野为公民社会规划道路,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的友好为其条件;这里阐述了公民自由与国家自由的应然状态,以理性和自由为基础的普遍法治来统率人类命运,公民之间国家之间永久和平目的之实现以共和体即国际联盟的关系达成.同样的关注点在于康德在附录的第二部分论证了政治与道德的一致性,在这里康德充分显示了作为先验论哲学家的思考,“凡是关系到别人权利的行为而其准则与公共性不能一致的,都是不义的”,意思是康德认为准则与公共性具有先验的性质,准则与合目的性相应,与公众的普遍目的即幸福相应.所以康德在结尾时说“凡是需要有公开性的准则,都是与权利和政治结合一致的”.《重提这个问题: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所讨论的历史是预告性的关于未来的历史,康德认为人的经验知识不能认识这个问题,只能在超乎一切人类智慧之外上,即上帝的智性思维才能把握.而未来的人类史必须是合乎自然权利建立法定体制的共和制,纵使个体的人不得不承受战争的惨痛,人类必然会朝着改善而前进.

《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这是经验论者对理论家特别是对哲学家司空见惯的驳斥,康德在公民道德、国家权利及国际关系三个层次上来论证理论对实践的关系,一个在超越通俗道德层面即功利性的道德层面来纯粹地理解有德行的人能够获得幸福,即康德所说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个以共同的和公共意义相结合的共同体就能权衡自由与理性间的悖论,就能调整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康德的结论是“因为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尊敬都是活生生的,凡是根据理性的理由对于理论有效的,对于实践也是有效的.”


可以看出,康德的历史哲学与其三大批判有其一脉相承之处,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空间和时间作为感性的纯形式,是感性认识的先天成分.所有先天条件及后天成分都是从现实的认识中分析抽象出来的,理性批判的目的在于澄清各种不同认识成分的来源,确定他们的使用范围,同时说明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何以可能的,即如何由这两种成分构成.不同成分之间的结合,就构成了每一认识阶段的认识.

康德仍旧将两个世界的划分即现象界与自在之物的理论前提推演到人类历史领域中,即以理性、自由和最高的无条件者或自然来重新丈量历史、审度历史和推演历史,理性保证了人类历史向至善方向发展的必然性.其次,一方面对于自由的思考体现在对于个人、对于民族和国家,如何得以德福以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理性的思考体现在历史的发展体现出的合规律性总以覆灭个人的合目的性的一种对抗性,在主体与社会或自然的关系间,在理性和自由保持着一种张力.在康德那里,历史看似是经验的,实则是先验的,建立保障个人自由与世界公民社会间的普遍历史必然的桥梁,即自由与必然的桥梁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实现实践理性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