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学生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原因

点赞:6033 浏览:183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考证热”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备受追捧.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参加培训,报考证书,也不管与自己的专业和未来就业方向有多大关系.以教育学专业学生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为例,可以看出“考证热”的原因在于:教育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有紧密联系,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用人单位对相关证书的青睐,培训机构的大力宣传,大学生对考证的功利化心理明显,从众心理严重以及自身的兴趣使然.

关 键 词:教育学专业;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71-02

新学期伊始,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招生工作又针对高校学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许多大学生更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相关培训机构的资料,积极了解行情,参加培训或者报考.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理财规划师证书、软件工程师证书、会计师证书等等,诸如此类常见的备受大学生追捧的证书不胜枚举.“考证热”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高峰加剧,为了“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行应运而生,并成为高校校园里迅速蔓延的一股强劲“热浪”.时至今日,大学生考证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几近疯狂,考证已然发展成为大学时期的重要“课程”.大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换来的一纸证书真能成为有效的“就业通行证”吗?他们如此热衷于考证到底有哪些深层原因呢?以教育学专业学生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考证热”的原因进行探析.

一、教育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有紧密联系

教育学专业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理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两者有一定的交叉,但研究的主体不尽相同.教育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在教学方面有部分课程是重叠的,尤其是在部分师范院校,这两个专业可能隶属同一个学院,也是因其有诸多共同点.随着国民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也成为必要条件.另外,本着教育学和心理学“同属一家”的原则,许多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并且通过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来证明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

自1993年我国采取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后,各行各业都把资格证书当作了就业人员能力限定的标准.而这一制度的介入,又增强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长久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教育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到相关科研单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从事研究、管理、教学等工作,或者到出版社、传媒机构做教育类的编辑工作.然而,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残酷现实下,许多教育学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同时,有些学校在教师招聘条件里明确提出有心理咨询师证书者优先,因此,他们多考一个证书就等于是给自己加重了一个就业的砝码,也正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教育学专业学生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高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

虽然高校扩招固然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但如今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难辞其咎.许多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专业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都成为导致毕业生缺乏竞争力,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脱节的主要原因.教育学专业属于文科理论性强的专业,所学内容很难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因此,大学生为了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在考取证书上,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来换取考证的顺利.

通过查阅文献及南京农业大学吴虹雁等人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考证基本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通过考证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推动我国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调查还发现,大学生考取的资格证与所学专业背景一致时最受欢迎.接受调查的人普遍认为这类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分析能力强,进入角色快,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前瞻性思维;若所考取的证书与所学专业背景不一致,但符合用人单位职位要求时也会受到欢迎.接受调查的企业主管认为,如果大学生的专业背景符合职位要求,有准入证的会被优先录用.企业考虑这样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以最少的资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产出.可见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同时,用人单位特别看重所考取的资格证与本人的实际能力是否相符.被调查者认为,资格证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持证者的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会只看重证书和学历,同等条件下肯定是注重实践能力较强的人.调查中70%的企业主管反映,大学生如果只追求证书,忽视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无异于舍本逐末.

四、培训机构的大力宣传

培训机构大力宣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主要原因简单说来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商业机构,他们以盈利为目的无可厚非.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多地招收学员是他们最便捷直接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在态度上对大学生考证是比较赞赏的,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开始认清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的区别:文凭更多的是知识的证明,而职业资格证则是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基于上述两点,许多大学生便纷纷加入考证大军.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虽然考证本身是好事,却不该不分时间,什么证都考.大部分证书的培训课程只是学校专业知识的延伸,并不等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人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都有限,大学生应该尽量选择专业对口、实用性强的培训,这样的课程才能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对求职有所帮助.五、大学生对考证缺乏了解,功利化心理和从众心理比较明显

如今,拥有、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的大学毕业生太多了,这些证书在求职应聘时已经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毕业院校知名度越高,文凭越高,证书越多,越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有部分大学生考取的证书与自身的实际能力或所学专业不相符,甚至相差甚远,应聘时并无丝毫加分价值,所以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根据湘南学院卢俊霖等人2011年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1%的大学生决定去考证的时候其实对于“考证不太了解”,36%的大学生则认为“证书数量越多越好”,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于考证非常盲目,对考证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对考证与未来择业的方向缺乏规划性,考证功利化的心理比较明显.

现代社会,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经常提到“潮流”、“时尚”这些词,学某种技术成为潮流,懂某种外语就时尚,从服饰搭配到房屋装修,再到度检测旅游,别人怎样我也怎样,事事都想“随大流”,否则,如果别人有的我没有,别人知道的我不知道,就容易被认为是落后于时代,是另类,不入流,网络称之为“out”了!.尽管很多年轻人整天喊着张扬个性,追求创新,其言行仍大同小异,终究还是因为别人这样,自己才如此.当代大学生也是同样的一群人,缺乏主见,又爱面子,从众心理严重.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寝室室友都要考计算机等级证书,我虽然没这个兴趣,但他们都参加培训了,我也不能被落下,否则显得我学习不积极;班里几个同学在准备考人力资源管理师,听起来就很“时尚”,虽然我以后不打算从事这方面的职业,但人家都考了,我也得考一个;身边某个好友加入了学生会,显得很威风,作为他的朋友,我不能落后于他,便也去参加学生会了.如上,许多教育学专业学生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也不过是因为有些同学考了,所以自己也要考一个而已.

六、大学生自身的兴趣使然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大学生所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与自己的专业并不相符,甚至毫无关联,其中不乏有些人真的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单纯为了了解和学习某一门学科或专业知识技能而去参加证书培训和考试.由于教育学专业学生也会上一些心理学专业课程,进而培养或提高了他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心理咨询和教育方面,因此,有一些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参加培训,认真学习,以丰富自己的兴趣和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综上,以教育学专业学生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为例,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如火如荼的“考证热”现象.笔者希望教育部门尤其是高校能帮助大学生认清考证的利弊,要符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能拓展知识切实提高从业能力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