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是英语教学中的激活剂

点赞:21414 浏览:961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打基础阶段需要机械记忆的东西很多,加之遗忘现象,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和逃避的心理,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半放弃或完全放弃了英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使用一些心理学效应,以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 键 词]英语教学;心理学;效应

心理效应,俗称心理作用,是一种莫可名状却又真实存在且对人有着强大潜在影响力的东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技巧,使用一些心理学效应以激活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来.

一、用“罗森塔尔效应”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笔者曾经教过一个的学生,刚接班时,这个学生的英语成绩就是60分左右.综合分析这个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结合“罗森塔尔效应”原理,笔者常常在上课时巧妙地赞扬(还真有点夸张的赞):“某某一定是我们班的一匹黑马,别看他现在才徘徊在及格边缘,但一段时间之后他一定能上来,不信我们大家就等着看等”后来他每有一点滴进步,笔者都及时夸赞,并不断强调他一定会是我们班的一匹黑马,后来他的成绩果然从六十几分到了八十几分,再到了九十多分,最后稳在班上前三了.

二、用“门坎效应”激活“学困生”

一旦接受了别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要求,接下来往往会接受更大的要求,甚至是有违自己心愿的要求,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门坎效应”.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借鉴这一原理,使那些“学困生”慢慢接受教师的要求,从而引导他们无形之中逐渐步入英语学习的正轨.

三、用“马蝇效应”激活班级英语学习氛围

人们经常会在牧场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没有马蝇叮咬,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则不敢怠慢,跑得飞快,这就是“马蝇效应”.“马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当知道有“马蝇”也即竞争对手在追赶自己时,被追赶的学生便不敢再有懈怠心理,会不断努力拼搏,从而无形中不断进步.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习惯引导班上学生各自找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圈子,即实力悬殊不是特别大的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圈子,然后让学生选定自己打算超越的对手.一段时间之后,笔者总能感觉到班上一股积极主动、热火朝天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当然起引导作用的教师还要有技巧地做好学生挫败后的安抚工作,这样才能使这些“学习圈子”获得生命力.

心理学效应是英语教学中的激活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实践证明,在英语课堂中运用“马蝇效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得好甚至还可以在班上形成一股热火朝天的学习英语景象;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其抗压抗挫的能力和耐力.


四、用“鲶鱼效应”激活英语课堂的活力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加了机体的活动量,因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收益相应提高.其后有人就把这种利用鲶鱼以增大沙丁鱼活力的现象称为“鲶鱼效应”.

由此,笔者得到如下启示:我们可以尝试借助班上若干有鲶鱼特征的学生来激活其他沙丁鱼学生,从而激活英语课堂.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该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听得懂能说得出来,可是偏偏很多学生因为种种的原因不敢站起来开口说英语,从而使英语课堂严重缺乏互动和实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和发动学生积极投身课堂互动是最关键的环节.

责任编辑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