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点赞:30086 浏览:1417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曾经做过不少年班主任,现在回忆起来,班主任工作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欢乐.我做班主任,心与学生相通、情与学生相联,有一份责任,有一种真挚的情感.在我做班主任的日子里,一直追求一种师生亲和平等、充满情感但又蕴含着理性规范的境界.我觉得班主任工作应该多侧面、多角度地来影响儿童的心理,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直线的、单一的.

后来我虽然不做班主任了,但随着情境教育实验的进行,我常常和学校的班主任老师打交道.我不断思考、探索怎样运用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来开展班队活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境教育是从语文学科慢慢发展起来的.从1978年到1989年,十多年间,我初步构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1986年,我和学校的其他老师搞整体改革,从中概括出情境教学“五要素”: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后来我们又把它发展成: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经过这样的概括,我发现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在语文学科运用,在数学、思想品德等其他学科,在班主任工作乃至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于是我从1990年开始酝酿情境教育,并初步勾画了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方案,试图把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全面拓展.我选择了思想品德课作为切入口.为什么选择思想品德课呢?因为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容易说教灌输,比较抽象,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我认为思想品德课应当关注情感,因为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应当在激发、陶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再在这个基础上驱动道德行为.我在语文情境教学中就提倡“以情感为纽带,渗透教育性”,这一点显然可以为思想品德课及班主任工作所利用,因此就首先从语文课向思想品德课连同班主任工作延伸.通过这段实验,思想品德课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情境教育的运用使思想品德课充满了生机,变得有血有肉,改变了过去说教式的、抽象的教育方式,真正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意识,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就有了情感的铺垫.情境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的延伸取得的收获,让我们看到了情境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拓展的可行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向各个学科、向课外活动以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延伸,影响到儿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境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品德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这项实践颇有成效,那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它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我觉得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追问,只有弄清了这些基本问题,我们的工作才不是经验性的,而是有明确的思路和理论支撑的.

情境教育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能动的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中得到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来构建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盂母多么了不起,她就知道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情境教育汲取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丰富它的内涵.情境教育的“情境”,是一种有情之境,是一种非自然状态下的、人为优化的情境,是一种有情有趣、充满着美感和智慧的情境;是网络式的,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广阔的空间.所以我们每天走进课堂,每天生活在孩子的教育空间里,要考虑一个大的背景,要想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情境教育以哲学原理为指导,再根据暗示的诱导、移情的作用、角色转换的效应和心理场的整合四个方面来构建它的基本原理,然后根据基本原理构建基本模式.基本模式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们的成长环境,每一个儿童都是在一个十分具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环境与儿童构成了一个静态和动态、物质和精神交织在一起的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然而却是极其深远的.儿童成长的环境比起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要宽阔得多.但是,多少年来,学校成为专门传授知识的一个场所,班主任工作常常是事务性的、规定性的、约束性的.其实,学校的高墙、教室的门窗是挡不住儿童与社会的交往的,抵挡不了生活空间对儿童的影响的.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应该大视野、宽空间,努力从儿童不同的活动区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摘自《中国德育》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