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现状的硕士生职前教育体系

点赞:31419 浏览:1449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不客乐观.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硕士生职前教育体系的研究,在实践探索基础上构建具有观念时代化、内容系统化、形式多样化等特点的硕士生职前教育体系架构.

[关 键 词]硕士生就业职前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22-05

[作者简介]熊慧,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纪彬彬,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部辅导员(北京100048)

2009年初,我国扩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重新定位了硕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硕士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以“怎么写作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指导方针,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硕士生职前教育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主张新形势下硕士生职前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具备观念时代化、内容系统化、形式多样化等特点.

一、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2004~2008年的就业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体现了与学历层次高低相一致的状况,学历层次越高,初次就业率越高.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初次就业率在2004~2006年间都在90%左右,2007~2008年研究生阶段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仍基本保持在85%左右;而五年间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在80~84%之间浮动.而近几年,初次就业率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11年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就业率”显示,截至2011年8月31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全员初次就业率为95.7%,其中研究生为95%,本科生为95.5%,高职(专科)为96.9%.研究生成为初次就业率最低的群体.另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显示,近几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下降甚至不敌本科生.

1.北京某高校就业实际状况分析.笔者对北京某高校近5年的研究生毕业去向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表1).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长;女生比例超过60%,且逐年增加;京外生源比例在84%以上,呈下降趋势;就业率基本持平,保持在95~98%之间,而签约率和留京比例逐年下降;超过一半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少数人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到基层工作的人非常少,但有增加趋势.这些数据反映出,研究生中女生和京外生源偏多,就业求职难度更大,影响因素更多;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以就业为主体,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由于留京政策的限制,留京工作越来越难,愿意到北京基层就业的研究生逐年增加.

2.北京某高校2012届硕士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笔者对北京某高校2012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多选)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区上,北京仍为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地区(占被调查人数的94.19%),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占被调查人数的10%);从单位性质来看,该高校的毕业生主要工作意向单位是国企、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分别占79.18%、60.86%和47%,民营企业仅占27.13%;从期望薪酬和能接收的最低薪酬上看,有88%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53.62%的人期望月薪在5000元以上,16.4%的人期望月薪在6000元以上,没有人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下;从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因素上看(按重要程度排序选择前三项),“个人成长和发展空间”占81.07%,“薪资福利”占72.87%,“工作地点”占51.74%,而“专业对口”仅占23.97%.

在限制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方面,有56.7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缺乏社会资源”(家庭、师长、朋友等),54.26%的人认为“缺乏求职技巧”,46.37%的人认为“招聘信息”有限;44.16%的人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为“英语水平不佳”,43.53%的人认为“缺乏社会实践、实习经验”.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压力、困难,89.27%的人希望“获得更多的招聘信息”,82.02%的人希望获得的就业指导为“相关职位的面试经验”,26.50%的人希望得到关于“求职心态调整”方面的帮助,25.55%的人需要“简历制作指导”.


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

毕业生对就业地区、单位性质、薪金待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情况却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

1.北京某高校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笔者利用校园招聘会的机会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参与招聘的191家单位为该校硕士毕业生共提供了3915个职位.在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待遇方面,用人单位能提供给初入职毕业生的薪酬待遇主要集中在2000元至3500元之间,占比74.43%.其中,薪金分布在2000元至2500元区段的用人单位占26.7%.这与硕士毕业生的期望薪金(5000元左右)有不小的差距.在关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方面,“实践和学生干部经历”、“工作经验”、“学历”最被用人单位看重,占比分别为21.22%、17.27%、15.47%.而传统上认为较为重要的户籍、政治面貌因素占比总和约为7%,这与招聘单位多为非公有制企业有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实干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四项,占比分别为28.04%、22.51%、22.51%和15.13%.

2.全国人才市场供求分析.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按季度发布的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来看,全国劳动力的供求总量处于增长状态,人才市场求职压力明显,招聘职位仍然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但是职位供求比(职位供求比为1:2.48,表示需求职位数为1,求职人数为2.48)在逐年降低;用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需求占据主体地位,国有企业仍为促进就业的生力军,且进入人才市场的用人单位逐渐增加.从最近5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所统计的宏观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职业构成呈现如下特征:就业竞争的压力逐年加大,高学历毕业生从就职于“单位负责人”或“经理人员”逐渐向专业技术性工作和普通办事员转移.随着经济和怎么写作业的发展,到该领域就业的硕士毕业生逐年有所增加.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就业差距逐渐缩小(如表2所示).

三、新形势下硕士毕业生就业困境透析

一方面用人单位纠结于人才难觅,另一方面研究生却苦于就业难.这对矛盾如何解决,是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1.传统观念限制研究生多层次择业.虽然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个人成长和发展空间”成为影响毕业生择业的首要因素,但多数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还是首选在北京就业,并且还抱有铁饭碗思想和互相攀比的观念,更愿意到国企、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事实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内地的各个城市更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怎么写作;国企和政府机关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而各类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硕士毕业生到其中就业,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能力.硕士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自觉地缩小了择业的范围,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另外,不少硕士生导师出于对“纯学术”的追求,坚持“只负责研究生的学术指导”的观念,也容易耽误研究生就业.如有的研究生反映自己3年的学术研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没有什么关联;又因为科研任务重,导师明确要求不准外出实习,找工作时部分导师却不管不问,对此研究生显得很无奈.

2.价值取向的错位制约了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共同愿景的达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表现出注重个体功利性、向往职业稳定性、强调地域就近性、缺乏个体创业积极性等特点.研究生群体处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顶端层次,他们花费了高干多数人几倍的精力讲行学业深造,付出了更多的就业成本,因此在就业的时候难免会有更高的期望值.然而,现实中用人单位的用人策略渐趋于理性,入职之初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待遇差别很小,在薪金方面有的也就几十元差距,这让研究生的挫败感陡增.与此同时,有不少招聘单位希望研究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人际交往能力强”、“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等,而且研究生在入职之初需要从基础岗位做起,失去了期望中的高级人才职位.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的这种价值取向错位严重制约了二者之间共识的达成,大大降低了研究生的应聘成功率.

3.择业素质缺陷是硕士毕业生的难言之痛.一般高校都比较重视本科生的就业指导,而忽视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认为研究生较成熟、阅历丰富、素质高,所以不需要指导.实际上,目前硕士生中应届生读研的比重较大(约为60%),他们没有就业求职的经历,更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即使有短期实习的经历,由于缺乏长期职业规划,实习也存在盲目性.在读研期间,研究生们往往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业和科研上,耐挫力、抗压力、心理调试力、交流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明显不足.笔者在多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发现,有的研究生不仅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甚至连基本的求职技能也匮乏,包括简历的写作、就业信息的收集和面试的技巧等.而他们因为年纪大、自尊心强,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询问或求助辅导员,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经常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如不注意面试礼仪、与面试官争执、简历中多错字等.择业素质的缺陷有硕士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必须区别对待.

基于就业现状的硕士生职前教育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前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四、新形势下硕士生职前教育体系的探索

研究生就业遭遇“寒流”虽有客观原因,但更在于研究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就业能力需要提升,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生这样一个年龄及生源构成相对复杂的群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其打造最佳职业锚,有利于促进就业.基于此,有研究者提出了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环境认知、求职技能、职业素养、基本职业能力等为核心的全程职前教育体系,试图帮助和促进研究生实现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全面、系统地提升其就业力与职业发展力.

笔者主张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硕士生职前教育体系,以满足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硕士生职前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分年级、分学科、分阶段设计教育模块,发挥网络教育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再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硕士生职前教育,使该体系具有观念时代化、内容系统化、形式多样化等特点.

1.观念时代化.硕士生职前教育应以研究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和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以帮助研究生改变就业观念,传授求职的知识、经验、技能,提升择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以及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等.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即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事业发展的双赢,把二者的价值取向统一于时怎么发表展的背景之下.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单位,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在专业教育中更加重视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能把研究生视为科研的工具、简单的教育产品,而要以对研究生成长负责任的态度.围绕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总目标,精心培养和引导研究生成长成才.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硕士生导师在就业、心理、情感等方面应给予研究生积极的指导,并且在硕士生导师考核指标体系中把研究生对导师就业指导效果的评价作为一项指标,与导师资格审核、优秀导师评选、职称评聘等相挂钩.

2.内容系统化.新形势下的硕士生职前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毕业班就业教育”的临时性指导模式,不能仅限于简单的信息发布和单向灌输就业政策与技巧,而应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化教育体系.硕士生职前教育的内容要持续贯穿于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甚至到毕业之后,依据培养阶段与目标、实施形式等,设计相应的4个大类18个教育模块.它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生都可适用,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如表3).

高校应根据硕士生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市场导向,设计必选和鼓励的教育模块;每位研究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的模块进行组合学习和实践,组成不同的硕士生职前教育套餐选择.研究生的年龄及生源构成相对复杂,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可以发挥网络教育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同时结合面对面的深层引导,提高职前教育的针对性.网络教育系统的实现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建立.

3.形式多样化.硕士生的生源个体差异性较大,应改变传统单一的就业指导模式,树立“怎么写作、成长、发展”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调动同学、导师、校友、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运用新媒体优势,为研究生建立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职前教育体系.如开设公选课“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针对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化教育和引导;开展年度综合素质测评,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比查找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开展干部选拔和考核,设计类似公务员招聘的笔试和面试等环节,让研究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招聘氛围,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力;通过校内实践,如研究生“三助”、志愿怎么写作、义务劳动等活动的锻炼,培养研究生的奉献精神,与人交往的能力,磨砺其职业品质;与校外企业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共建实习基地,把企业的职前教育培训前移,降低企业招聘和选拔人才的成本,实现校企双赢;成立研究生校友会,建立研究生校友档案,邀请成功校友为新生做“引航教育”;设立班级就业信息员,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就业工作坊”,发挥团队辅导和团队互助的优势;发挥新媒体的信息高效率交互优势,建立“彩虹桥”研究生就业博客,设立就业专用,利用飞信、短信平台等学生常用的方式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导师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定期以师门为单位聚会,探讨学术话题、议论行业发展前沿问题、互通就业信息等,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新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帮助在校生积累社会人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