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取向:农村教师专业化视野下教育学课程改革

点赞:34912 浏览:1592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师实践知识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育学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实践知识为切入点,分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策略,以期探讨以实践为纽带,实现农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路径.

[关 键 词]实践农村教师教师专业化教育学

[作者简介]周冬梅(1979-),女,江苏赣榆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教师配置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BC1211136)和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度教改项目“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地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1-XJ1208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16-03

教育学是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也是获取教师资格的基础课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学课程却未能满足农村教师实践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本文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农村教师专业化与教育学课程改革问题.

一、实践、实践知识与教师实践知识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学界存在着诸多争议,比较经典的解释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实践不能脱离思维和认识而独立存在,它需要思维产生的实践意识作指挥,实践意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概言之,实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且实践并不排斥理论知识,实践是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或者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知识为基础的.

鉴于对实践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实践知识是主体用以追求有效的行动,形成的关于如何做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情境知识、策略知识等.实践知识是“混合类型的知识,它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既有公共知识的成分又有个人知识的成分,既有经验的知识又有理性知识③”.

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对于具体情境进行感知、体验、反思而形成的个体性的知识.有学者将教师知识分为两大类型: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是“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包括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知识”.④实践知识“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显性的和隐性的),除了上述行业知识、情境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学者的知识、自我的知识、隐喻和映像外,还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⑤前者通常是没有内化的外在标准,而后者是真正内化了的,并且在教育行动中真正信奉和实际使用的理论.教师实践知识具有个人性、情境性、缄默性、整合性等特点.

二、实践困境:教育学课程现状

专业最终是指向实践的.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结合在具体实践情境下通过感知、反思、领悟生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实践知识,其教育技能熟练程度逐渐提高,直至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实际上,教师实践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塑造的过程.但从培养、培训一体化角度来看,农村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到职后培训,教育学课程未能满足农村教师的实践需要,不利于教师的成长,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职前培养来看,教育学课程凸显理论,忽视实践.首先,教育学课程理论性知识居主导地位,教育实践沦为教育理论的附庸.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最终是怎么写作于实践的,“甚至可以说,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教育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现在: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扩展教育理论视野;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反思和发展能力;打下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基础.”⑥但是传统的教育学的教学模式是首先学习基础原理,“要他们记忆或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然后为他们安排实习的机会,希望他们在实习中一一验证先前所习得的基础理论知识,或练习应用所示范过的教学技能.”⑦对于教育实践的定位是理论中心取向的,实践成为验证理论、应用理论的活动,教育实践的独立性几近丧失.当然,教育实践并非排斥理论知识,缺乏理性思考的实践并非真正的教育实践.

其次,农村教育实践内容缺位.教育学的理论中心取向,使得课程内容脱离农村教育实践.理论的特点是抽象性、简约性、普遍性,而实践知识直面教育的生活世界,具有丰富性、情境性、复杂性等特点.在以理论为主导的教育学课程里面,农村教育内容缺位.有调查显示:“教育学教材中没有反映农村学校教学、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内容;反映广大农村学生特点的内容太少.”⑧

2.从入职教育来看,教育学未能培养农村教师教育实践所需的职业信念、信心.入职教育是指为增强新教师的专业能力,适应教师角色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辅助、监督和评价的活动.一般来说,在大学四年级教育实习时开始,为期1~3年.教育实习是学生获得实践知识的开始.教师实践知识内容包括“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⑨,而培养以上实践性知识也是教育学课程的主要任务.但从现实来看,此门课程对于农村教师的入职教育并不理想,表现在教育信念和自我知识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信念危机.信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它的确立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教育信念是一种文化和习惯,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它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检测设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⑩,教育信念整合了教师对于教育的认知和实践,它既是教师对教育的整体观点和看法,又在实践中左右着教师的判断和决策,控制着教师的教育行动.教育信念在职前培养阶段就建立起来了,树立教育信念的途径之一是教师教育必修课之一的教育学.但是,教育学课程重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职业情感、态度的培养,大班上课更是难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教育学成为学生枯燥乏味的混学分的课程.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学生难以形成对于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职业的全面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入职后,新农村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必然适应不良,对于农村教育的先导理念发生偏差,对于职业认知程度低,最终导致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缺失.其次,自我效能感不足.入职教育中关键的一环是形成正确的自我知识,它是教师实践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感、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11对于农村新教师来说,自我效能感是其实践质量的关键.然而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学所占比例较小,且实用性不强,学生难以获得必要的教学技能.由于教育技能弱,导致教育效能感较低,信心缺乏.

3.从职后培训来看,教育学课程难以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农村教师职后教育是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获得提高的活动,但高师的教育学课程存在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内容重复或脱节的现象,表现在:第一,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农村教师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的现实和需求不同,教育学课程应因人施教,但现实的培训多为一刀切.第二,缺乏实用性.一些教育学的任课教师未能依据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得农村教师无法解决实践中的困惑.第三,缺乏实践性.农村教师对于能力提高的需求高于知识更新的需求,但教育学内容仍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导,一些负责培训的教师,对于农村教育实践没有深入的了解与深刻的分析,因此,未能有效满足农村教师的实践需求.

三、基于实践:教育学课程改革路径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角度来讲,农村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是实践主体性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换言之,农村教育实践是促使农村教师成为专业发展主体的过程.因而,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其专业主体性的生成.植根于农村教育实践,是教育学衔接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构建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有效途径.

1.在职前培养阶段,立足农村教育实践,调整课程目标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首先,教育学课程目标不宜局限于知识领域,而是知识、技能与情感三大领域目标相结合.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因其地缘优势,有利于了解农村、怎么写作农村.职前培养的课程目标应在深入了解农村教师的实践需要的基础上设立.

其次,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教材内容的理论中心取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体现地方农村教育实践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在教材内容里面应适当补充农村教育实践的内容.

再次,教学方法多样化.讲授理论知识无疑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总量,但是理论中心取向的教学却较少考虑学生的独特性和教育情境的丰富性,其结果必然导致灌输.实践知识是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知识的过程,是未来的农村教师所真正信奉的知识.因此,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应以实践为价值取向.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农村中小学各科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理论讲解,使教育学理论更有效地指导农村教育实践.二是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是形成实践知识的最佳场所.因此,负责培养农村教师的地方高师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通过真实教育情境结合课堂教学的模拟技能训练,形成以实践为中心取向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模拟教学、参观、调查、见习等,为师范生提供感知、体验、反思的机会.实践表明,“双导师制”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可使师范生在职前培养阶段更好地掌握教师实践性知识.

最后,改革评价方式.实践取向的教学评价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知识,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单一考试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的表现,综合评价其知识、技能与情感发展.

2.加强入职教育,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新任农村教师的指导.新任教师的入职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措施.它应该是一个有序的培训计划,目前对于新任农村教师的入职教育,并没有形成体系,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传、帮、带”.我国的各级师范院校也承担了短期的培训工作,目的是使新任教师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入职教育应渗入职前培养阶段,即在教育学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通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双导师制,共同对未来的新任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师范生对于农村教育的适应能力,增强其对农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从教技能,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坚定其怎么写作农村教育的信念.对于新任教师,负责入职指导的学校及高师院校应共同合作,形成体系化的教育内容.

3.在职后教育阶段,加强教育学课程的针对性.由于农村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实践具体环境不同,因此,教育学课程要依据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个人兴趣、能力水平和个体经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

实践取向:农村教师专业化视野下教育学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首先,重点应以“实践问题”为基本取向,对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农村教师之所以对职后培训课程有抵触情绪,主要原因是其缺乏针对性.他们期望教育学课程能够解答其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遇到的诸多困惑,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作为培训者,应总结并提炼出一些共性问题,并及时反映到课程内容里,且对于个别的问题给予特殊的解答.概言之,教育学课程应尽力体现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其次,教育学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教育教学实践前沿信息,更新农村教师的个体经验.通过专题讨论、案例教学、师范模仿、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挖掘教师的实践经验,使农村教师进行积极的反思、批判,以此整合理论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性知识.通过经验交流,这种实践性知识实现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培训者之间的经验共享,从而形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平台.

最后,教育学课程应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每所农村学校的发展需求不同,不仅是现实需要,还有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因而,每所学校对于教师素质的需求存在差异.教育学课程应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目标、内容,使其具有连贯性和有效性,力求课程能够与农村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相一致.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是培养农村教师的主力军,教育学课程在农村教师的培养培训一体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建立地方高师院校与农村学校的长期合作机制,教育学课程基于农村教育实践,体现因材施教的设计,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注释]

①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②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73.

③王晶.教师实践性知识视域下的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D/OL].http://.ki./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等于0&CurRec等于1&recid等于&filename等于2009112656.nh&dbname等于CMFD0911&dbcode等于CMFD&pr等于&urlid等于&yx等于&v等于MjM4MTFwRmlubVVMdlBWMTI3RjdLNUhOZkpxWkViUElSO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bWVaK2Q等于,2012-01-10.

④⑤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5,105.

⑥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6.

⑦石生莉.教师实践知识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21.

⑧黄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学改革的实践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9.

⑨1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7.

⑩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