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比较音乐教育现状之反思

点赞:31099 浏览:1441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是音乐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成果丰硕,具有“研究区域―集中于发达国家;研究方法―偏爱于文献法;研究内容―不均衡”的特征,本文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预测了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表现为“拓展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区域―面向全球;重视实证的、多元的研究方法;关注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旨在提倡反思精神,提高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水准.

关 键 词: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研究现状反思

“比较音乐教育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教育特点,在深入研究其个性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以便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及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发展.”①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是音乐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赴国外攻读音乐教育学位人员的增多、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互联网信息检索平台的搭建,使得获取国外音乐教育现状资料的途径与渠道更为多样.近年来,“比较音乐教育学如同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新学科一样,在我国悄然兴起,有了一批专门研究者,硕果累累.”②然而,研究成果多以国外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体制、教学法、课程设置等内容为主,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也缺乏对比较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现状、发展过程的反思.③还需明确的是,问题会随着学科的发展、价值取向的转变而不断产生.因此,对学科发展的反思与批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反思也往往是一门学科获得带有一定突破性进展时必然出现的一种必要的环节和思维方式,反思的目的是构建,构建的前提是反思.”④在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快速发展的今天,引出反思性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既要看到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影响其全面发展的弊端.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一)研究区域―集中于发达国家

传统意义上,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应以单一国家或地区作为研究的区域.但是,随着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化,研究的区域(或称比较研究的单位)也在不断扩展,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研究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省、市和特定区域的音乐教育现象,也可以是由若干相似人种、民族和国家组成的大陆,或是一个文化圈如北欧、中东地区.我国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绝大多数以单一国家作为研究区域,而且集中于发达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韩国和英国等国家.这种研究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尚未走出“借鉴”的趋向,纵观我国音乐教育的几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初学习日本;到“五四时期”效仿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追随苏联;改革开放以后借鉴的视角又转向了欧美,每一个阶段都没有脱离对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制度、音乐教育思想、经验的学习,如同思维定势一样,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的学习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自然对于音乐教育制度、经验的借鉴也不例外,这种“借鉴”的思维观念引导了现阶段的研究取向.另一个原因就是基于现实的国情,我国的音乐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是既定的事实.毋庸置疑,对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与比较教育研究”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许多参考与借鉴的经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定研究现状背后隐藏着内在的价值取向,研究行为受价值取向的影响与支配,“由于实践性目的在于‘借’,因而研究的对象常为发达国家”⑥.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音乐教育研究则较为少见,而“对于西方的学习,基本上是按照‘西方―先进、中国―落后’的思维定势,以西方模式为标准.这一做法产生了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失落的危险.”⑦至今仍未能完全脱离这种“定势”的影响.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借鉴,但反对外国音乐教育经验、方法不加选择的移植、挪用,不提倡迷失自我的学习心态.此外,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应该具有全球的大视野,不能仅仅把眼光锁定在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音乐教育发展.

(二)研究方法―偏爱于文献法

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文献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进行研究,部分采用比较法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是建立在文献法资料收集的基础之上.文献法的优点是足不出户即可以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料着手研究.从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论文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可是这种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成果都是在没有第一手原文资料情况下,对二次编译的文献、甚至三次、四次文献的重复使用”⑧.除此之外,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异域他乡的音乐教育问题,缺乏对所研究地区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人文与地理环境、气候风貌的切身感受,以及音乐教育开展、发生现场的直接体验,很难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表现为‘闭门造车’式的‘猜度’.多数研究者缺乏对国外教育深入的实地考察,其研究以文献信息为主,易与实际偏离.”⑨从研究的可行性来看,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考察、原文文献的翻译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使文献法成为研究者较为常用的方法.当然,在这里并不否认文献法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只是对过分依赖这种方法而产生的问题提出些许质疑.

(三)研究内容―不均衡

我国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近些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内容却相对集中.从搜集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从纵向研究划分来看包括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院校、专业音乐院校三类),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等;从横向研究划分来看可分为音乐教育体制、音乐教育发展历史、课程设置、音乐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师培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究等,研究的形式包括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与比较研究.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表现在,缺少对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包括成人与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工艺论研究、音乐教育管理研究.虽然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已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但是数量较少,如宋丽荣的《俄罗斯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及启示》、王大龙编译的《美国幼儿音乐教育》、王扬的《中韩学前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不能忽略研究的整体性,应实现该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同时,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部分薄弱之处,也是国内音乐教育研究应该重视的内容,更应该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二、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拓展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区域,面向全球

基于现实的国情、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地域主要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学习、借鉴、研究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理论、经验为主,而忽视了对发展中国家音乐教育制度、成败经验的总结、分析、比较.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经验的同时,也应该“研究那些与我国国情相似,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困难也更为接近的国家,关注他们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措施,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问题与机遇”⑩,如对朝鲜、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研究.除了具有更为开阔的国际视角外,也不能忽略国内特定区域的比较与研究,如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粤港澳台四地音乐教育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该会议的举办促进了三地的交流,但台湾地区音乐教育的研究依然薄弱,学术成果较少,且集中于台湾地区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对台湾地区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展大陆地区对台湾音乐教育认知的范围,借鉴其音乐教育研究中的科学、创新之处,促进不同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却又在同宗同源的历史现实下音乐教育研究内容、方法等差异的理解与交流,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实的国情需要更多的是借鉴、模仿,但增进对全球视野内“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音乐教育现状的认知、了解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同从学习西方音乐为核心到逐渐转向多元文化音乐一样,需要我们转变思想,关注不同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下的音乐教育,以多方位的“他者”角度来观照自我,只有实现多元体系的音乐教育体制、方式方法的认知、认同与交流,才可以更从容地借鉴学习,实现对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共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体系.

重视实证的、多元的研究方法

部分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者从自身的研究条件、研究能力出发,往往选择文献法,使得一些研究成果仅停留在简单描述与介绍的层次,或是多次重复使用已有的文献资料,对于一些新且有价值的原文资料却较少使用,显露出研究者对已有文献资料的过度依赖.只有保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才可能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在比较教育这个本质上涉及外国背景或不同文化环境的领域,实地调查作为一种能有效获取丰富资料内容的研究方法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实地调查研究作为比较音乐教育学重要研究方法,应该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不仅可以身临其境地对现场进行观察,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及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信息资料,也可以深刻体验所研究国家、区域内的风土人情、社会环境、音乐文化氛围,加深对研究对象文化内涵上的深层次理解.现有的国外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如谢嘉幸的《德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的《美国音乐教育概况》、林能杰的《20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郭声健的《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等,无一不是研究者在对所研究国家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之后,才提炼出的研究成果,这种实证的研究方法值得肯定和提倡.当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能够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也并不是所有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都需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现有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或原文文献的编译也是非常必要的,文中所倡导更多的是针对缺乏科学研究态度的现象,提出一种重视实证研究的严谨态度.


此外,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也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如跨学科研究、定量研究方法等,跨学科研究指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对音乐教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这种方法可以拓展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视角.使用跨学科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但却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如朴万里的《人类行为学视野中的中美普通音乐教育比较研究》一文依据人类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中美普通音乐教育差异的原因.

我国当代比较音乐教育现状之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注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

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成果虽然丰富,但却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一些研究内容尚未得到重视,如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包括对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比较,现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除了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之外,国内不同区域间同一种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研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因为同一种传统音乐在城市与乡村的学校传承是具有差异性的,因为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受到所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以及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音乐的学校传承与这些影响因素密切相关,使得国内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具有可行性.国内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政府教育政策的倾斜与调整,特殊音乐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现阶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国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比较研究的成果数量较为匮乏,需要对国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材和课程开发等问题开展研究.此外,比较音乐教育研究较为薄弱的部分还有社会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工艺论研究、音乐教育管理研究等方面,也是可以进行研究的切入点.这些研究方向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多样的选题,应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

三、余论

重视对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学科的反思,正如本文一开始强调的,我们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忽视对成绩背后隐藏问题的思考,只有适时地对学科进行理性的审视,才能认识研究中不足、薄弱的环节,如我国比较音乐教育研究区域中忽视发展中国家的音乐教育研究,与国外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相关的成果较少;也能够发现其中不规范、不严谨的学术行为,如对文献资料的重复使用,或只停留在国外音乐教育浅显描述、罗列、分析阶段,缺乏深度的理论分析与阐释,以及不够重视实证、多元的研究方法等问题.由此可见,对比较音乐教育学科适时而合理的反思是十分有必要的,应该倡导一种对学科的批判意识.总之,通过比较音乐教育学科的反思既可以明晰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也能够预测该学科的发展动向、研究空间,保证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良性发展.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本土化的立场.学习与借鉴是比较音乐教育研究不变的主题,对于怎样借鉴才能更有效、更好地与我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则应试图把国外的音乐教育发展经验、方法与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拒绝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本本主义”,以及脱离具体客观事实、语境的断章取义;树立本土化的研究立场,对国外音乐教育理论、方法做出适切的价值分析;实现理论、经验的本土转化与应用、避免盲目跟从而不深入思考,使我国音乐教育能够真正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科学的理论、方法.

注释:

①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6至7页.

②杨和平著,《改革开放30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音乐探索》2009年第2期,第79页.

③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仅有晚学整理的《比较音乐教育研讨会纪要》,载于《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该文记录了199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比较音乐教育研讨会”的内容,姚思源、谢嘉幸等专家提出了当时比较音乐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危机与问题.

④陈时见、袁利平著,《比较教育学的范式与学科生长点》,《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19至20页.

⑤实体研究即侧重于弄清“外国”这一实体音乐教育状况,回答“他者”是什么,属于实体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侧重于“比较”不同实体的教育,辨析“他我或他―他”的异同和教育关系,属于关系研究.参见生兆欣著,《比较教育,为何研究?―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观点》,《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第33页.

⑥同⑤.

⑦晚学著,《比较音乐教育研讨会纪要》,《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第6页.

⑧杨和平著,《改革开放30年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下)》,《音乐探索》,2009年第2期,第79至80页.

⑨周世厚著,《批判性视角下中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危机与出路》,《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第9页.

⑩徐辉、王正青著,《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发展:主题、方法与地域分析》,《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第99页.

〔日〕大V丰,王符著,《基于方法论的日本比较教育实地调查研究的挑战》,《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7页.

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跨学科研究语义具有多样性.在学术文献中,“跨学科研究”既可能指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或理论探讨某个学科的具体问题,也可能是对跨学科研究现象的普遍规律和方法进行整体性讨论,这种理解的分歧在于把跨学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还是对“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本文中的概念指前者.参见刘小宝、刘仲林著,《跨学科研究前沿理论动态:学术背景和理论焦点》,《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李小威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