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价值教育的

点赞:4500 浏览:157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价值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在小学进行价值教育的提法比较少,对小学生该不该进行价值教育?小学生价值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以及其价值教育的主体和途径有哪些?这些都是本文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价值教育;价值观教育;小学生价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一、对小学生该不该进行价值教育?

对小学生该不该进行价值教育?这是一个价值问题.思考一个价值问题,我们习惯的方式是首先思考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即小学生作为特殊的价值主体与价值教育这一客体的关系是什么?然后从现状出发,立一个检测设思考现实的可能意义.因而对该问题的追问转化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小学生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其特殊性是不是决定了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小学生价值教育的现状是什么?现实的哪些问题是与小学生价值教育相关联的?即小学生价值教育不当会引发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社会和个人是不是致命的?

关于小学生价值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这个问题主要是探讨小学生价值教育的必要性,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首先从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入手.根据我们前面对价值教育的理解,价值教育应该包含道德教育,可以在道德教育中体现和实现;道德教育也因而是整个价值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问小学生该不该有价值教育,我们可以先看小学生该不该有道德教育,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我们也比较容易从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来谈价值教育的必要性.科尔伯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小学生属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也就是说,小学生的道德多处于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和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第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第二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身利益,第三阶段的儿童认为大多数人觉得好的行为就是对的,总是考虑到他人对"好孩子"的要求.这三个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都没有超出权威的标准,很容易对行为结果产生错误的道德判断,因而对他们进行道德价值引导很必要.

上述心理学上的分析还不足以解决必要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小学生价值教育的现状入手来谈小学生价值教育是否必要.目前小学中普遍存在价值观的偏离,小学生成人化、功利化、低俗化倾向比较严重,虽然在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允许价值观的多样性,但是对于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的小学生,如果对其不良价值观不予正确引导,将来走入社会的便是一群道德迷茫、价值缺失的零散个体.而面对小学生价值观冗杂偏离的现状,我们的道德教育脱离了多元的价值观、忽视了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在正面教育的浪潮中,学生都变成了口头上"高尚的人",检测话空话连篇,而行为上依然如旧.所以在允许价值观多元的前提下,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合理的价值引导是必要的.

二、小学生价值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

既然对小学生有必要进行价值教育,那么小学生价值教育与中学生、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正因为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对他们进行价值教育固然与中学生、大学生不一样,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以服从权威或者满足自身利益为标准,那么当他们判断某个行为是否正当时,考虑的不是复杂的行为以及与行为主体的关系,这样,学校老师和同伴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就会有很大影响;而对于道德判断处在习俗水平的初中生和处在后习俗水平的高中生、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判断更加理性,更不容易受他人影响.考虑到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因素,我们在对其进行价值教育时,必须注重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影响.

除此之外,小学与中学、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年龄特征不同.中学有升学压力,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氛围较紧张,稳定的价值观初步形成,大学有无升学压力,学习氛围较松散,思想教自由,已经对事物的价值有自己理性的思考;而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的兴趣,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氛围轻松,小学生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并不像高中生、大学生一样已经形成某种统一的、正统的价值观,小学生的价值教育多元更容易实行.这样,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价值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允许小学生多元价值的存在,但必须引导其符合正当性原则.


三、小学生价值教育的主体有哪些?

既然对小学生进行价值教育必要而且可行,那么谁来担负起价值教育的重责呢?老师固然是最直接有效的主体,但老师在直接或者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教育时,必定带着自己的价值思考,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基础,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任何事物达成一致认可,缺乏批判能力,或者对老师表面迎合,事实上违抗.要避免这种情况,社会和学校必须作为最高的主体,社会允许价值多元,它有一套完备的价值体系来支撑学校对学生的价值教育,学校在遵从法定规范和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根据本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合法、正当的价值形成,一定避免老师的灌输.除此之外,家长作为与学生最亲近的个体,也应该对小学生价值教育担责,它同样要规避老师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作为价值教育受益者的学生个体,以及同伴之间,同样是其价值教育的主体.因为价值教育是一个行为,其行为客体是学生,当学生也作为行为主体时,才能达到价值的真正内化;而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对其价值形成也是很重要的,这恰恰也符合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小学生的道德判断特点,即道德概念未形成,同伴和他人对其影响很大.

四、小学生价值教育的途径是什么?

1、教学中渗透--小学生价值教育的最广泛途径

课堂教学是小学最普遍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价值教育,无论是在时间范围上,还是学生受用的广度上,都是最大的.尤其是在品德课、语文阅读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最能渗透价值教育.小学品德课教材中的主题,如勤奋、节俭、诚信、责任、宽容、平等、尊重等,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的范畴,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更是将价值教育深化的很好途径,如设置两难情境;对某些道德行为进行情景扮演,然后讨论或辩论;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谈感受,学生互评等,这些方法都能引起价值冲突,从而老师在过程中很好地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价值教育的方式也正是让学生能独立思考、对话和体验.语文阅读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样可以作为小学生价值教育的载体.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价值素材的挖掘、深化和延伸;注重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价值沟通;注重引导学生价值多元和价值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活动为主要课程资源,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实施价值教育的重要载体.如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我与公共设施》,五年级的《节水,从我做起》等,都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价值生成的正确引导.

2、活动中体现--小学生价值教育的最深刻途径

小学的课外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形式都非常丰富,如班会、竞赛活动、义务活动、集体劳动、社团活动等,跟中学比起来,小学活动的开展更加落到实处,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更大,同时小学活动的设计比较灵活,那么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就可以选择直接以价值教育相关内容为活动的主题,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就能深刻体验到价值对话或价值冲突.如学生参加班级竞赛活动,能够体验到比赛成绩、比赛规则、集体荣誉感和友谊之间的价值冲突,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考虑到各种价值因素,而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再如社团活动中的一些类型,如法律类社团、安全知识类社团、卫生与健康类社团等,其主题活动都可以渗透价值教育,价值教育以活动的方式开展,主体更加明确,更容易深刻地进行价值引导和升华.

3、家校合作--小学生价值教育的最重要保障

家校合作是目前我国小学已经存在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是其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交流平台.利用家校合作平台,加强学校、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很好地开展价值教育,是小学价值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在学校进行价值教育外的重要保障.

家校合作的价值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家长要了解学校已开展的价值教育活动,支持和赞同学校的行为,并在家里保持与学校一个样;然后,学校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和学生的价值品质,通过反馈促进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要做到以家校合作的方式开展价值教育,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即学校与家长都意识到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其基本主流价值观一致.

除以上三点之外,还可以尝试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程设置、游戏中的规则遵守、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价值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价值教育,促进小学生良好价值品质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