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探析

点赞:34591 浏览:1581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凸显出优质生源少,学科专业竞争力弱以及就业困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解决机制问题:在理念上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博士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在制度上需要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基础建立新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

关 键 词: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1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对大学生农民工现象的反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失衡问题研究”(编号:13YJC880065)的科研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之后由地市级政府举办的非单科性高等学校,这些高等学校多是在1998年高等学校扩招政策出台之后所兴办,兴办主体多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政府,兴办类型多是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有较为强劲的经济支持,这些学校发展非常迅速,办学层次也在不断提升,许多高等学校在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之后,基本上都在国家教育政策规定的最短期限内相继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尤其是博士学位授予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态势逐步趋于稳定,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关注逐步转向于培养质量的提升方面,博士研究生教育业不例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根据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定位从而进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问题

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训练研究领域专业研究者的过程,[1]主要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李利国等认为博士生教育对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依赖度和结合度最弱,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都聚集于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域,[2]在中国同样如此,就目前来看,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聚集在深圳、广州、青岛、宁波、汕头等中国经济社会发达的城市.多年来,这些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1.招生.选好才是成功的一半,[3]博士研究生尤甚;分析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状况,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招生数量少,根据对宁波大学、深圳大学、青岛大学及广州大学等有关高校2005年以来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统计,这些高校每年招生数量均不足100人.数量少自然有这些高校博士生教育发展历史有限的原因,但学生报考积极性不足更是深层次的因素;二是优质生源比较少.赵世奎指出,不同层次博士培养单位博士教育生源质量在教育背景层面存在较大差距,[4]这一研究结论在新兴地方高校中充分体现,据不完全统计,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中报考考生中的硕士、本科阶段多是在之前通过升格而来的院校获得,且不论985、221院校,甚至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都比较少,以笔者的访谈情况所了解,2009~2011年三所院校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或本科阶段毕业于211或985院校的比例不足1%.据笔者对三所院校有关负责人的访谈也证实,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培养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①

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博士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学科专业.有研究者指出,地方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突出问题表现为培养的人才存在上不能“仰望月星”,下难以“脚踏实地”的状况,社会适应性不强.[5]为什么出现这一质疑,除了定位问题之外,根源在于博士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水平比较低下.就全国范围而言,地方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高是一个基本事实,作为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更为堪忧.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之所以能够申请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学科专业比较独特,要么该学科专业全国没有或很少,要么就是虽然该学科专业全国很多,但研究方向比较独特.当然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问题,对于一所高校申请博士点特别是地方高校申请博士点这是成功的法宝和经验,但事物总有两面性,这些学科专业虽然稀少或者研究方向独特固然有其特色挺立的意蕴,但和985或211院校相比,鉴于历史、师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院校博士点所在的学科专业竞争力水平基本是处于一个较为低层次的水平.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中心的有关数据统计,在衡量学科专业发展竞争力水平的核心指标中,如国家重点学科,百篇博士优秀论文等,很难觅到新兴地方高校的影子;在最新一次全国学科排名中,新兴地方高校的博士点学科排名也很难进入到全国前30名.

3.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我国1983年在读博士生人数只有536人,2000年为54038人,之后连年扩招,至2010年全国博士在读人数已经达到242996人.[6]随着全国博士研究生数量的扩张,原本就业不成问题的博士研究生现在也遇到了问题.原来多数博士毕业生的就职主要岗位为大学教师或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但是随着多年来我国博士量的增加,这些岗位的需求量已经接近饱和.虽然博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总量国家一直在控制,但每年的存量不断增加,博士研究生总的就业人数还是在不断在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供博士研究生就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工作岗位对所招聘的毕业生的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这一背景下,包括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内的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非常尴尬,既没有毕业院校211或985院校的光环,也没有生源院校上的质量优势(博士研究生的硕士和本科阶段高校也非211或985院校).而且所学专业竞争力又较弱,如此多端齐下,地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已成隐患.

二、对策

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在1997年撰写的《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将大学怎么写作社会的行为界定为学术资本主义.[7]时至今日,这种理念经过实践的检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等教育以怎么写作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8]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方面也需要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研究显示博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与科学研究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地域分布特征.[9]之所以出现相似的特征,乃在于大学与区域发展彼此有相互依赖的利益需求.相比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特色更为突出,其实现区域发展利益要求的水平更高.[10]这种高水平主要来自于博士研究生教育所需要依托的学科专业来完成.有了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才可能有基础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张巧林等人的研究表明,科研是包括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二者都非常重视的第一位指标.[11]这一指标的体现有两个方面的理解,第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取得创新必须和区域科学的发展融合起来;[12]第二,博士研究生也有义务和责任以自己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来提升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13]作为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需要把上述两个方面内化为统一体.如何统一,其途径就在于通过学科专业作为载体实现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发展接轨与互动,建立起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相互动的制度.就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充分把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有效对接起来,建立一个消费时间、努力和资源的链接过程.[14]这一过程体现在上述制度层面,实质上是建立人才、学科、产业等相互协调的链条.按照胡赤弟等提出的学科―专业―产业链概念,[15]就是要建立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学研为途径,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博士研究生新型培养制度.

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招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性计划,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研掌握区域对于博士高级人才需求的状况,结合政府和企业具体需求联合制定招生计划.让政府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博士人才招生方面有一定的建议权和发言权,在某种程度解决地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生源问题.既可以吸引区域所在地的优秀生源,特别是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报考,也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第二,师资.一方面需要引导导师开展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和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及高级研发人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过制订相应的鼓励和激励政策提高师资与区域发展的融合性;第三,论文.博士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一环是博士研究论文的撰写.这也是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命脉.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基础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就是要改变原来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方式,改变博士论文的研究眼光和视野,特别要注重从生产实践中选择研究题目,注重研究内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性,注重和政府、企业一起从生产生活实践中选择论文选题,深入产业实践环节进行博士论文的撰写和研究.

注释:

①笔者从2008年6月底至2011年10月,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座谈等方式对上述三校的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以上数据均来自此次调研,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