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与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机运用

点赞:12282 浏览:486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探究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体育对现代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是为了站在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和理解它的内涵与价值,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由此探求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体育与现代社区体育的契合点.

中医养生传统保健运动保健学一、引言

“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至理名言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现在已为世人所公认.其实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运动就已经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在运动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当今人们的运动健身和养生保健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吕氏春秋尽数》中明确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涵

1.中医养身的文化内涵.我国中医养身文化博大精深,早在西汉年代就出现了引导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但在我国最先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术》,其又源自《老子》“撮,养也”,意思是保养自己的生命,让其健康益寿.而中医传统养生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经过历史选择其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推拿按摩术、传统武术、吐纳术等.

2.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在关联.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以自身修持实践为根本,涉及哲学、科技等诸多学科文化系统,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意义,即强健体魄、预防疫病、延年益寿.在健身理念上亦有相似之处,“天人合一”与“多维健身观”都体现了中国朴素的整体观.但传统保健运动在方法和实践上,和中医养生一样博大精深.所以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应相互汲取营养,取彼此精华并充实发展,逐步完善.

三、运动保健的生理作用

1.平秘阴阳的作用.根据中医学“阴阳互根”的思想,人的生命活动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意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身体健康的维护,是由机体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保持阴阳能动的平衡来维持的.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即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和畅,人的生命活动旺盛,也就不会生病.运动保健的作用就是以其运动形式和手段的不同,来求得阴阳的平衡.

2.调和气血的作用.气和血及其在体内的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气血通畅,生命活动就得以正常进行;气血失调,就发生疾病.运动保健是通过运动肢体来促进体内新旧气血交换,即新陈代谢来调和气血的.

3.扶正祛邪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抗御外界病邪人侵的力量,叫“正气”,同时又把体内存在的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用进废退”学说或运动生理学的“超量恢复”学说来看,运动保健是培育正气的有效方法.

4.强健筋骨的作用.体育锻炼的独特作用,就是使人的体格强壮,各种器官功能良好.由于运动的刺激和供血量的增骨骼的硬度和弹性得到了维持,使肌肉组织中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膜变厚,肌纤维增粗,筋骨强健.


5.运动可增强脾胃功能.华佗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而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四、运动保健按摩的作用

运动保健按摩有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时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快速排泄代谢物;促进精神振奋,克服机体失调,进而防止运动伤病的发生等作用.实践证明,运动保健按摩对于运动者,在维护和提高健康体质和保护良好的训练和竞技状态,增进和发挥潜在体能,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显示了特殊的功效,也引起国内外体育界及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1.运动前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运动者在训练或比赛之前,某些器官就已发生了变化,如心跳加快、收缩压升高、肺气量加大、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血糖上升、血乳酸增加等.这种状态,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赛前状态.一般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进,赛前状态的反应就越明显.当运动者处于不良的赛前状态时,就会影响体能及技术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赛前过度兴奋,会导致赛前焦虑,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运动前按摩不仅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精神情绪,尤其能够调节神经精神状态,以适应运动实践所要求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还能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活动,保存充沛的体力,发挥最大的运动能力.

2.运动间歇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运动和比赛间歇,所消耗的能量便开始有所恢复.只是恢复的快慢与间歇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在运动间歇时,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穴位和局部肌肉,可以取代单纯的消极休息.及时消除机体的紧张和疲劳,保持良好的状态,加速完成对后阶段运动负荷的准备,这是现场的淮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交替结合.运动间歇按摩应根据运动项目技巧的特点和间歇时间的长短,结合环境条件拟定按摩方法.通常可以不受规范程式的限制,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以局部为主操作,着重于运动负荷较大的组织与部位.手法强度宜轻快、柔和,用量宜少.

3.运动后按摩.运动后按摩又称恢复按摩.运动是人体内物质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的过程.在激烈紧张的训练、比赛后,通常会出现过度疲劳和过度兴奋状况.其一,大量耗力,过度劳累,主要表现在全身和局部肌肉酸痛、韧带痉挛等.其二,大量耗神,过度兴奋,主要表现在心神不宁、精神紧张、失眠、头痛、纳呆等.运动后按摩要注意全身系统按摩和主要运动部位局部按摩的密切结合,根据不同的运动,着重于负荷较大的器官的部位.对极度疲乏的运动机体,可以施行全身系统性的恢复按摩,可利于机体全面消除疲劳和紧张状态,迅速恢复运动能力.手法强度和用量的掌握、手法操作规程的选择,都应个别对待,即根据其所表现的疲劳程度和紧张状况酌定.通常以轻柔缓和手法为宜,一般在晚上睡觉前2小时内进行,每次约半小时至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