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沁园春·雪》的教学要点

点赞:19143 浏览:834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第五单元(逆流勇进)选取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从这首诗词的内容来看,写景、议论、抒情兼具,时空跨度大,如何让初中二年级阶段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首诗词,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和本首诗词的具体内容,从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具体内容、情感表达三个层面出发,对本课的教学要点进行阐述,以期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掌握本课内容起到点睛作用.

一、教师要结合史学知识给学生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讲解清楚明了

关于《沁园春雪》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搞清楚红军长征的有关事宜.1931年,在共产国际代表支持下,王明掌握了领导权,他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使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组织遭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苏区得以全面推行.1933年10月,调集反动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重点进攻苏区.这时的苏区军事指导由王明指定的博古、李德负责,由于二人推行“左”倾冒险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第二年10月,经过一年的时间,红军历经千辛万苦,战胜种种困难,到达陕甘边区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而这首诗词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也就是说这首诗词写于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以后,这对于这首诗词的写作是有很大影响的,直接影响着诗词的写作内容和渗透于内容中的作者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课文《沁园春·雪》的教学要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义务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正是由于红军突破重重障碍,摆脱了敌人的“追剿”,有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对以前开阔了许多,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所以在这种情境下作者写出的诗词意境是很开阔的,气势雄宏、磅礴、豪迈.诗词上阕所写景物有长城、有黄河、有高原、有大山,这些景物跳跃性大、代表性强,在大雪飘飘和雪后天气放晴的日子里呈现出不同景象,足见意境之开阔、气势之磅礴,给人们展现出北方雪景的一番独特景象.下阕作者笔锋一转,从广阔的时间跨度上写出历史风流人物的神采,上至建立统一帝国的秦始皇、汉武帝以及丰功伟绩的成吉思汗,下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从朝代看囊括秦汉唐元国民政府将近两多千年的历史时间.

二、对诗词的内容要做全面深刻的阐述讲解

这首诗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景,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情.

上阕第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领上阕全部内容要点,奠定了上阕的写景基础.长城、黄河、大山、高原这些空间景物都是北方特有景象;这些景象在大雪纷飞和天气放晴的时间范围中更加增添色彩.这是作者从时空的角度对景物的独特把握.从表达手法上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用了巧妙的比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用了拟人的刻画.时空结合,表达手法多样,尽显北方雪景的独特魅力.同样下阕第一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总领下阕全部内容要点,奠定了下阕的抒情基调.下阕主要是从时间的大跨度上讲述了历史风云人物的丰功伟绩,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呈现出作者的自信与乐观.

三、重点是透过字里行间的景物描写和历史人物回忆让学生们抓住作者情感表达的关键

不论是景物描写还是历史人物的重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作者对民族、国家、革命的无限自信与乐观情愫.北国、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等这些词汇囊括内容多,空间跨度大,体现出作者的视野是开阔的,情感是自信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从时间的大跨度上透露出作者的胸怀是广阔的;尤其是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直抒胸臆,呈现出作者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这些情感体现的途径和内容一一给学生讲解清楚.

以上笔者从三个方面简单地分析了一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文《沁园春雪》的教学要点,关于教学的策略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首诗词的背景、内容呈现形式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是初中学生学习这首诗词必不可少的基本教学内容,了解这些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内容意境.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