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游移评分制

点赞:17400 浏览:798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小学数学游移评分制

教学评价教学测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07-02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改革信息的反馈.通过评价可以掌握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倾向,以便对教育改革作出合乎逻辑的调整,使教育改革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教育评价是关系着现代教育改革成败的不可缺少的工作,通过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业、测试是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最常采用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手段,其通过对作业、测试评分,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战略转机,原有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作业、测试评分作为教育测量、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改革.在此,笔者在实践中试对小学数学作业和测试评分体制进行探索和改革,创建了小学数学游移评分制,以求在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和测试评分体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小学数学作业、测试游移评分制

(一)游移评分制的模式

游移评分制有别于传统作业与测试的评分制,它每次评分量不是相对固定的,而是游移的,它根据习题、试题的质与量随机评分,是数学测量、教学评价系统中的一种新的评分模式.

我们知道,评分就是给学生作业、测试打分数,它必须建立评分参照系统,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尺度.通常评分参照系统一般可分两类:一种称为常模参照标准,另一种为准则参照标准.前者是以同类学生学习某一适中水平作为评定某位学生水平成绩的参照标准,如5分评分制中,以3分为及格与不及格的区分标准.而后者则是根据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而确定的绝对标准,不以其他学生水平而转移,不进行个体之间的比较,只要学生达到某一程度的要求即认定为合格.小学数学的游移评分制,就是建立在这种准则参照标准评分制度上的,不作学生之间的作业和测验评分参照,只要求学生学期或学年作业和测试总分累积达到某一固定的总量都称为合格,从而认定教学的达标合格率.小学数学作业、测试评分制的准则参照标准,即作业和测试分数固定总量随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的内容、形式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等因素而游移,而学生每次作业或测试也因题目的质和量情况游移.


(二)游移评分制的优点

小学数学作业、测试游移评分制与传统的评分制的模式不同,评分参照系统依据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方式上是截然不同的,两者对比,游移评分制具有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测量、教学评价更客观全面.作业和测试是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现行的100分制和等级制,对教学的测量、评价讲究的是一次性作业或测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诸因素.认定一个班的教学质量如何往往以平均分、优秀率来评价,仅从学生主体一次性成绩来认定教学的优劣,不涉及作业、试题难易来衡量,是存在片面性的.每次练习和试题难易、深浅不一,题量不同,都影响作业、测试成绩的平均分和优秀率.仅从一次性的作业、测试成绩平均分多少、优秀率多高来对教学进行测量和评价,显然是片面和不客观的,因为这一成绩往往反映的是教学的局部成绩而不能反映教学全过程的成绩.同一班级的学生,当作业、试题较浅时,优秀率、平均分就可能高,当作业试题深度大时,优秀率、平均分就可能低,这往往导致家长在期末拿到学生手册时对教学测量、评价会产生误解.如一些家长会说:“期中考试还得90分,怎么期末考试才得80分?”责怪孩子退步,也责怪教师对孩子教导不够.教导处拿到全校成绩表会表扬:XX班教学平均分,优秀率高,教学质量好.笔者认为,仅以一次考试的平均分、优秀率作为教学测量、评价的依据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游移评分制,对于非选拔性质的普及教育,教学测量和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它衡量学生水平的尺度是准则参照标准.某年级数学作业和测试成绩以达到分数固定总量一定标准为合格.学生作业、测试不管做多少次,累积分达到分数固定总量即为合格,学习勤奋,智力、能力高者,累积分进率可能就快而易合格,反之累积分进率就稍慢后合格.评价学生学习以达标为准则,这样就更客观、更全面.对教师而言,会力争合格率而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会为尽快合格而努力.它的教学测量、评价既权衡学生,也权衡教学大纲、教材,双方兼顾是比较客观的.

小学数学游移评分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正确测量评价教学,体现全面衡量的公平性.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已不再进行考试入学,而是采取就近原则入学.不考试了怎样测量、评价教学质量?这实在成了问题.加上学生“减负”,对教师、学生教学测量、评价几乎失去准则,教师不知从何抓起.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测量、评价体系不适应新的教学发展,又未建立新的教学测量、评价体系所致.游移评分制可以正确测量、评价教学,同时能体现全面衡量教学的公平性.分数固定总量目标的确立,为教学质量的测量、评价落实了达标标准.测量评价学科教学主要是作业成绩和测试成绩.统一作业、测试达标标准,正确测量、评价教学就有了统一依据,它能体现教师、学生在教与学的质量要求,教学测量评价就有了一杆全面衡量的公平称.

3激励效果显著,易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作业、测试采用游移评分制,教师教学质量目标具体鲜明,学生达标要求具体,教学围绕目标进行,教师力争合格率,学生力争达标,激励效果显著.而采用现行的评分制,当一次作业、测试成绩不理想时往往会刺伤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操作简易.游移评分制,避免了等级制、百分制作业,测试评分,每次作业、测试都要配分,改题计分、统分,计算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繁琐工作,同时,游移评分制出题随意性强,每次作业可直接从题库中抽取配套练习,每周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分数,以便积分达标.

二、游移评分制的操作与实施游移评分制,是建立在准则参照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目的是改革现有的教学测量、评价方法,体现小学数学评分的合理性、公正性、科学性、易行性,适应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小学教学工作减负而不减质提供改革途径.

实施小学数学游移评分制的焦点:一是如何科学地确立各类不同小学以及同一小学不同年级的准则参照标准即作业和测试评分固定总量.二是如何科学地确立每次作业或测试的评分多少与质和量的关系.确立作业或测试评分固定总量和实施游移评分原则的依据: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2各年级教材的内容深浅程度.3利于评分、评价的实际操作.

(一)确立作业和测试评分固定总量和实施游移评分的方法

1专家确立法.即由小学数学教学测量、评价专家集体探索,实验研究,确立一定区域、不同类别学校和不同年级的作业或测试分数固定总量.其优点是适用范围广,更能体现科学性和公正性;缺点是可能脱离某些学校测量评价实际情况,给学校操作带来一定困难.

2联合确立法.即由学校教导处会同上级数学教研员、科任教师,讨论学校每一学期各年级的作业评分固定总量以及作业和测试次数和评分准则.其优点是能体现公正性和易行性,更切合学校测量评价实际情况,更灵活多变,但是科学性稍欠一些,学校间标准不一,方案成熟期较长.

联合确定法游移评分制实施方案

1制订达标总分.达标总分的制订可以依据学期周数、学生每周完成的作业次数和每次作业达标分量来制订(公式为:学期周数×每周完成的作业次数×每次作业达标分量等于达标总分),由于各年级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差异,因而各年级学生每周完成作业次数和每次标准作业题量不同,那么达标总分也就不同了,一般遵循低年级达标总分量较低,高年级相对较高的原则.

2建立题库.题库的建立,要以各年级各册每单元每一课时为准,每一课时都设计基础训练题(每题定为2-4分)和能力训练题A(每题为4-6分),每课时设计的题量应多于学生作业标准题量.题库总分应是达标总分的2倍以上.如此设计的题库既有利于能力差的学生保证掌握基础知识而达标,又有利于能力强的学生“吃”得更饱.题库包括作业题库和测试题库,形式如现今的练习册,但附有每题得分以便利于积分,并编制学生个人和集体达标累积分统计表,将个人统计表附在题库首页.

3组织教学.随机从题库中抽题练习,教师批改后评分,将学生一周的总积分填入个人积分统计表.

4统计总分.期末统计一个学期学生个人总积分,并做好教学测量评价.

现以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册为例,讲述具体实施方案:

(1)确立第六册达标总分为1000分.(学期周数20×每周完成的作业次数5×每次作业达标分量10等于达标总分1000)

(2)建立题库.题库的总分量为2000分.

并编排学生个人和集体达标累积分统计表.如:

(表3、表4的测试评分统计表的设计可参照表1、表2的作业统计表,但需要说明的是应以单元为标准)

(3)组织教学.随机从题库中抽题练习,教师评分后并将个人一周总积分填入积分统计表.

(4)统计总分.期末统计好表2,做好教学测量评价分析.

三、使用游移评分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由于达标总分游移性大,它随大纲要求、教材变化而变化,它随区域要求、学校情况不同而变化,因而,达标总分恰如其分地确定,需要通过多次实验才能科学化,科学化流程较长.

2题库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教科书与题库要分编.题库有利于解决素质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测量、评价的问题,而且通过试验,它还可以推广运用到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测量与评价,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适应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但需各级教育领导、课任教师、家长、学生的鼎力支持.

(责编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