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适用性精神契合性

点赞:17622 浏览:733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驱动下,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在变更传统的授课方式,以适应新的情况和时代需求.研究性教学是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一项有效举措,但其中存在着充分运用与合理适用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讲课方式依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途径,不可因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而被排斥.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现当代文学课程所要传达的精神价值是一致的,把研究性教学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有其内质上的契合性.

[关 键 词]研究性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3-0122-03

研究性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令人关注的举措.很多研究者撰文对这一教学方式作了探讨,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何云峰认为,研究性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新理念.[1]夏锦文认为,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研究性教学超越了传统教学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方式,把学生参与引入教学过程之中,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呼应,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可行途径.所以,在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研究性教学备受青睐.加之美国等国外高校三十多年前就对研究性教学进行提倡和施行,为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照,研究性教学也就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方略.

在高校教学改革的驱动下,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在变更传统的授课方式,以适应新的情况和时代需求.首先是现当代文学课的课时大为减少;其次是学生情况的变化,中文专业的学生不一定就钟情于这个专业;再次是本科定位的调整,强调素质教育;还有就是教学理论资源的变化.总之,目前形成的较一致的看法是,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3]如何改革?有研究者就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摆脱封闭式被动接受知识,以全新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研究和创造教学成果”,[4]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一项有效举措.把研究性教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虽还不多,却应引起重视,因为其中存在着充分运用和合理适用的问题.在这方面,温儒敏教授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值得认真借鉴.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如何施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经验总结及相关启示

在《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我讲现代文学基础课》等文章中,温儒敏教授谈了当前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享了他丰厚的教学经验.虽然其中并没有集中论及研究性教学,然而他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却有助于启发对研究性教学如何施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考.可以从他的文章中归纳出这样几点授课经验:1.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2.注重把学生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3.强化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能力;4.搞好基础课与专题选修课的组合建设;5.改进教学方法,把讲课的“告诉式”改变为“问题式”、“启发式”.[5]从这几点中可看出研究性教学的精神.研究性教学通常是由问题来带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温儒敏教授的“改进教学方法”很好地实践了这点.他举了个例子,课前他问学生曹禺著名的戏剧作品《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讨论很热烈.于是,教师便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主导性功能,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这正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涵.“《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正确答案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目的正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以突显文学课的教学特色.这样的问题同时也改变了应试评判的单一尺度,学生考试的评分标准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在乎答题中“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传达.如此教学也就使得被缩减了学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能够“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研究性教学比较注重课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温儒敏教授对写作训练的强调,一方面与中文系本身的教学目标相关,中文系学生理应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正体现出了研究性教学的精神.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把论文写作成绩和学期、学年考试成绩按比例核算,也是评判学生学习所得的科学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适用性

温儒敏教授所谈的授课经验虽然很大部分与研究性教学相关,但并非完全搬用了研究性教学的全套方案.现当代文学基础课“不宜完全顺着‘研究型’专题课的路数来讲”.[6]他十分强调这门课程的“基础”性质.“基础课是‘入门’课,必须照顾到低年级学生的接受度,要讲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内容,必须和专题选修课有区别.”“所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内容’,我理解为主要指那些已经沉淀下来、学术界有大致共识的文学史知识,以及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评价.这些评价与结论还可能会有变化,甚至有争议,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好不要一下子扎到某一课题上,或者陷进某些争议之中,而是先让他们读一些基本的书,感受历史氛围,对文学史有知识性、轮廓性的了解,初步学会文学阅读与评论的方法.”[7]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一般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有些学校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就已经安排了这门课.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高中生来说,要他们一进大学就进入课题研究的情境氛围,有些不太现实.专业知识的学习依然是一二年级的大学生主要的任务.而一向作为中文专业基础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必然应当传授那些已经固定了的知识,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和学科有相对稳定的概念和认识,以便为其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因此以互动探讨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教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课并不完全适用.传统的教师传授基础知识的方式不能因为教学改革或者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而被摒弃.研究性教学和基础知识的传授可以相互融合不必彼此抵触.至于两者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就现当代文学基础课而言,讲述文学史知识、介绍作家作品应以传授为主,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能力则可以研究性教学为主.两者相辅相成,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课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温儒敏教授在北京大学的讲课经验即为证明.至于围绕现当代文学基础课开设的一系列选修课,则可以发挥研究性教学的优势.高校专业选修课通常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大学生经过了一二年级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后,对本学科已有了概貌性的了解,同时可能对其中一些问题或者课题产生兴趣.选修课会对专业问题或课题作深入讲述,逐步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探究热情,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选修课通常是教师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开设的专题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界的研究状况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选修课的课目各高校都不太一样,北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选修课有十多门,其他高校不尽相同.例如苏州大学文学院就开设有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现代小说叙事研究等课程,都是教研室各位教师的专长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其研究专长,他们的授课魅力会激发起本来就对相关课题感兴趣的学生的研究热情,学生的参与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相长,效果良好.所以选修课是研究性教学比较适宜的试验场,它和倾向于知识传授的基础课一起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对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性教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适用性精神契合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施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运用研究性教学以促进改革发展是可行之举,但不能因此就独尊研究性教学而废弃其他,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课方式依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途径,不可因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而被排斥.因此,研究性教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存在适用性问题,它适用于现当代文学课但不能成为这门课程唯一的教学方式.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时,应对此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三、研究性教学的自由精神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精神的契合性

认识到以上观点之后,再来谈研究性教学和现当代文学课程就会更加顺畅,不致产生误解.研究性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课外实践,这体现出了研究性教学的自由精神.“研究性教学的自由精神首先是从教师自己从事研究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精神开始的,学生自由品格的培养并非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出来、‘教’出来的,而是靠教师自身的精神熏染而成.”“学生学习的自由同样是研究性教学不可以轻视的.”[8]教师要有能力胜任研究性教学,首先要对自己的专业有精深研究,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趣向自由决定的,这样他便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专长,使学生心领神会.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之下,逐渐生成学习探究的热情.对哪门课感兴趣,愿意从事什么样的课题研究,也都由学生自由选择.他们因此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具备独立自由的品格.这即是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有意思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诉求与此正相契合.

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在这个传统之中,自由独立、个性舒展是其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是现当代的作家作品还是文学思潮,都由这个传统顺流而下.在讲授鲁迅、张爱玲、莫言等作家及其作品,在讲解三十年代的京海派文学、八十年代的诗歌等文学史现象的时候,除了入得其中作具体讲述外,还应出得其外,能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背后的精神价值有所阐发.在某种程度上,讲述前者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表层内容,阐发后者才是这门课的关键所在.因为学习这门课的学生今后可能不会再对这个专业作进一步探究,他们不必记住某位作家某部作品的特色内容,但是这门课程所传达出来的独立自由的精神价值是超出特色内容之外的东西,它可以养成学生的人格,甚至可以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这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真正诉求.研究性教学内涵中的自由精神和现当代文学课所要传达的精神价值是一致的,把研究性教学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有内质上的契合性.在谈论研究性教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时候,条分缕析地寻求实践上的对应只是浅层功夫,教学理念诉求的一致才是更应阐发的问题.而这却为先前的研究忽视了.

[参考文献]

[1]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2.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

[3]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2003,(5):19-20.

[4]卢玲.“研究性学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运用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3,(S1):215.

[5]温儒敏.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266-269.

[6]温儒敏.我讲现代文学基础课[J].北京大学学报,2009,(6):120.

[7]温儒敏.我讲现代文学基础课[J].北京大学学报,2009,(6):119-120.

[8]刘智运,刘红英.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4):15-16.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