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优秀大学文化建设的

点赞:30364 浏览:1424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文化理应是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但事实是大学文化中也有先进与后进,积极和消极之分.主要从文化的属性着手,分析出文化的价值导向性及其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体现,通过理出优秀大学文化的特质,提出加强优秀文化建设的举措.

[关 键 词]大学建设优秀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7-0020-03

加强大学品牌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内涵,这是目前众多高校孜孜不倦的追求.通过对大学文化细致的截面剖析,能够很好地揭示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各方面的弊病,有利于对大学文化进行更深层的了解和探讨,从而在实践中有所侧重,对症下药.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大学文化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适用于文化的规律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大学文化的建设实践.文化有先进和落后文化之分,大学文化呢?是否也有优秀积极的文化和差劲消极的文化之分?如果有,如何加强优秀大学文化建设?为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追本溯源,从文化的属性谈起.

一、优秀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文化是由人类所创造的,创造文化的过程也即人们通过分析已有事物,运用推理和合理的想象,从而产生满足人们需要的新生事物.文化的产生是外在事物同人们的主观意志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渗透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取舍,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价值判断功能.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场所会形成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风格迥异的文化模式,如政治文化、商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学文化作为一个亚文化体系,既拥有文化的一般性质,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文化发展具有选择性.文化选择理论认为,对于在文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因素,人们会根据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有目的地对文化进行吸收、撷取或者拒绝、排斥的抉择,从而维护原有文化的稳定及实现文化的进化.这种选择在双向层面上进行:一是与自然的关系,即通过吸收新的文化特质,实现文化与自然的同步;二是在同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引进新的观念和技术,达到文化的自我更新.[2]大学作为文化的集散地,对知识信息的变化有着天然的敏感性,常常会第一时间接触到各种鱼龙混杂的观点;同时大学本身的知识积累,学者们的不同文化背景也会带来学术观点的更新,这一切使大学成为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生命力旺盛的地带,造就了大学文化先导的地位.


大学不断进行着文化的选择,但有选择就有淘汰.大学对文化的淘汰和取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知识结构系统,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是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人,不同的专业背景引导着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研究创新.同样一棵树,历史学家看重这棵树背后演绎的历史事实,植物学家看重这棵树的发芽、开花和对自然的适应能力,艺术家则看重这棵树所展现出来的美.知识结构的不同,使学者们自然侧重于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余,这是学术专业的选择;二是对文化成本的考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认可主要源于该事物能否满足个人的最大需求或者带来最大的收益.在大学对待文化的问题上,文化的选择也会换算到资金、时间、精力等各种具体化的事物上.成本低效益高的会被优先接受,而成本高见效慢的认可度就低.

文化选择理论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但它也暴露出文化取舍过程中的一种不合理性,即所谓的文化选择实际上是有导向性的,它在选择的过程中反映了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对待文化的态度.文化的淘汰实际上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淘汰,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及整个舆论大环境决定的.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文化也就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先进和落后之分,优秀和低劣之分.大学作为文化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会面临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产生各种悖论和困惑.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潮流面前,现如今的大学不再是一方纯洁的圣土,学生、教授剽窃的丑闻,学校扩招引起的纠纷,教育资源的铺张浪费,行政人员的贪污受贿不时见诸报纸媒体.呼吁大学清新空气的回归,需要优秀文化扎根校园的土壤,需要积极健康的操守屹立学术的殿堂,需要用正确的价值判断武装师生心灵的家园.

二、优秀大学文化的特质

杨叔子院士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跨;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大学是诸多文化的集合体,优秀的文化积淀着大学的高度,一个仅靠钢筋水泥、硬件设施堆砌的大学算不得好大学,一个思想紊乱、物欲横流的大学也同样成不了一流大学.一流的大学需具备一流的优秀文化,这种优秀文化必须体现三方面的特质:

(一)使命文化

大学具有一定的使命,这个使命体现在与其他大学的学术交流探讨中,也体现在与国家民族的血脉相连上.大学是世界的,当今的知识系统是世界性的知识系统,知识日新月异,学术成果多点开花,而非为一个国家所垄断,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往往还需要多个国家、多种专业系统合作.这就决定了一个一流的大学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能够顺应知识的这种世界性变化,融入这种知识系统中去,而不能闭门造车.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战略的选择,而且是衡量一所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优秀的大学文化必须是开放的,具有胸怀天下的使命意识.

大学是民族的.2008年北京大学教授张祥龙一句“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引发热议,而著名学者钱理群在北大110周年的纪念文集《寻找北大》中更坦承直言,北大已失去精神,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堡垒.[3]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土壤,少不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缺少国粹民粹的大学意味着大学精神、大学灵魂的缺失.一国的大学一定是和本国的文化传统相关联,同本国的国情相适应,承载着本国的民族使命.大学有教书育人、怎么写作社会的功能,从社会中来,也应该回馈社会.如何教书育人?怎样怎么写作社会?这就涉及一个育人的标准和怎么写作的立足点问题.事实是大学所育之人必须符合国家社会用人的标准,大学提供的怎么写作必须是能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怎么写作,从而迫使大学把目光从校园转向社会,与社会衔接,与时代同步.(二)自觉文化

从大学的本体意义来说,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实、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学术自由的气度.大学应该是学术的圣地,各种学术思想都可以在这里自由交锋.它与社会接触,但又具有自己的独立精神,它献身科学,探寻真理,而又关心人类,造福社会;它是阳春白雪或者乌托邦,但它又以一种开创精神引领着社会文化的潮流,这是大学的本来面貌.然而在现如今的中国,大学与社会的界限日益模糊,大学不是与社会接轨,而是逐步露出低俗媚俗的倾向.提到大学文化,首先想到的不是名师、大学精神、文化底蕴,而是巨型校标、豪华实验楼、庞大的图书馆;大学官僚化严重,浮躁心态弥漫校园,以至于大学不像学府像政府,教授不像教授像商人.

大学精神的复归离不开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4]它体现的是一种对文化的反思和自我认知能力.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政府、大学领导、教师应该对当前大学的现状有所警醒,以作出应有的谋划和布局.要深入挖掘大学文化的内核和价值取向,探索大学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和精神动力,反思当今大学文化失范的原因,以自觉的态度、主动的精神,遵循大学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激发大学创新发展的内在活力,使大学真正成为“人格的塑造者、价值的批判者和文化的守卫者”.[5]

(三)特色文化

2007年,人民日报刊登了这么一则消息,在一项针对256所高校的调查中,校训呈现惊人的同质化,这其中,192所高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68所高校校训中带有“勤奋”两字,65所为“求实”,59所为“创新”等[6]事实上,不仅是校训,从专业设置到培养模式,从教学目标到办学理念,全国“千校一面”,在创一流的过程中,大学纷纷追求大而全,强调综合性、研究型,结果导致同质化严重,特色教育无人问津.著名教育专家潘懋元曾说:“一所学校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特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特色是名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专业课程、综合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大学想要出类拔萃,必经之路是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优秀的管理制度,科学的育人风格,个性的治学理念,彰显大学应有的风采.

三、大学优秀文化的建构

使命文化体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自觉文化是代表了大学的内在追求,特色文化指明了大学的前进方向.一种优秀的大学文化必须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和气魄,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和执著,具有打破常规、不落窠臼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大学优秀文化的建设实践中,这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抓住特质,凝聚核心价值理念

大学文化水平,首先是通过大学精神、办学方向、办学理念体现出来的,因此要建构大学优秀文化,必须在大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上体现出优秀文化的特质.学校在为大学定位时,既要站在国际维度,增强大学师生的全球、信息共享观念,接触国外名校的办学模式,又要注重正义感和是非心的培养,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弘扬民族之浩然正气;既要注入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包容自由等学术风尚,又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学校传统、学术特色,寻找差异性,发掘特色.

(二)酝酿氛围,提高文化自觉意识

华中科技大学的涂有光教授曾用泡菜的原理形象地描述了文化的功能,他说:“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7]构建大学优秀文化,必须让师生知道优秀文化的存在,知道什么才是优秀的大学文化.在优秀文化建设中,要敢于、善于同低俗、媚俗之风作斗争,要广泛运用网络、报纸、课堂、校园活动等各种传播手段,积极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形成优秀文化充斥校园的氛围,让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学术意识成为师生的一种文化共识和信念追求,推动优秀文化自我实现,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

搭建平台,完善制度评价体系

要引入优秀文化的形象识别系统,通过设计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系统,统一规划校标校训、校园建筑、教学研究、社团活动,规范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对行政决策、教书育人和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从而保证优秀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使之不因决策者的想法改变而改变,确保各项计划落实到位,各种责任落实到人,各项活动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朱为鸿.大学文化创新与组织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8).

[2]中国大百科辞典七[Z].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2.

[3]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3(8):30.

[4]刘东霞.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初探[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2.

[5]刘阳.大学校训,为何似曾相识[N].人民日报,2007,(7):http://edu.people../GB/6027069..

[6]刘献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7.

[责任编辑:钟岚]

加强优秀大学文化建设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建设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