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点赞:14619 浏览:599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注重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等,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为进一步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从而达到增进高职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关 键 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0-0025-0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不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从课堂形式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基本上沿袭了传统主流心理学即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其关注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或预防心理问题,也不能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开拓了新视野,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介绍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研究人类的优点,挖掘人的潜力,倡导人要从积极的角度、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从而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主观层面上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包括:积极人格、积极的自我、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自尊、宽恕、善良、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对美的感受力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如积极的工作制度、健康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生活社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高职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怎么写作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这就要求高职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劳动素质和极强的心理素质.而目前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加上社会竞争激烈,高职大学生表现出很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注重学生现实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沟通合作意识、责任感、宽容等,挖掘高职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将注重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重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课程不同,既要在高职生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更应该对高职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基本以选修课为主,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基本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减少与预防心理疾病为主,没有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充分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培养学生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启示

(一)营造积极、宽容、信任、开放的课堂氛围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基本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选修该课程的动机也是良莠不齐,很多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选修学分,对课程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因此加大了心理教师授课的难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所面临的现状对心理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要想使心理健康课堂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保证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营造积极、宽容、信任、开放的课堂氛围.而这种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是整个课堂氛围的引导者,“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将自己积极、乐观、开朗、热情、主动、信任、平等、包容等积极个性品质展现给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没有积极向上的人格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积极、乐观、健康的学生.另一方面,除了积极的师生关系之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因选修共同的课程而组成一个新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每个学生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因此学生之间也要形成相互信任、包容、坦诚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在课堂上彼此才能够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二)注重高职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具有持久的适应功能,有助于人的潜力发挥,使人的力量更加强大.情绪体验来源于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活动课,注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课程设置是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体,心理教师是指导者,是“导演”,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分享,来体验、感知、感悟、成长,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养成积极应对困难、挫折的态度.

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机会,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阵地让位给学生,这要求心理教师提前做好教学规划,设置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符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情景或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当我们讲授人际交往的技巧之一――赞美别人需要讲究艺术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呈现如下句子:“你虽然没有她漂亮,但你的亲和力比她高”,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这样的赞美是否合适,如果感觉不合适,应该怎样表达?”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分析、感受、领悟,从而真正体会到讲话的艺术,并努力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三)培养高职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受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主题,着眼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解决及预防,其模式往往是先列举出各种心理问题,然后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更多从心理“病例”出发来阐述如何应对心理问题,课程内容聚焦于“问题”,使心理问题在课程中固化下来,在教学中形成格式,在教材中予以呈现,最终在学生观念中生根发芽,特别是有些学生将自己的心理问题与案例进行比照,进而产生感染与暗示,甚至放大自己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现状,部分学生已经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的心理课堂总是围绕各种心理问题展开,而不是从积极的角度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如何塑造健康向上的心态?

学生的质疑反映出他们对积极心理教育的需求与渴望,而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思潮,恰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启发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仅关注人的弱点和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和建设人的优势与正面的力量,更关心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出色心理素质,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积极的环境、积极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积极环境、积极情绪体验是个体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高职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不论从主观角度还是从客观角度来讲,都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注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逐渐学会用积极的观点和态度解读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自信、乐观、开朗、感恩、快乐、希望、诚信、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等.

[参考文献]

[1]KennonM.Sheldon,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

[2]叶浩生.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袁美荣.基于学生品德心理的高校德育探究[J].大学教育,2012,(3).

[5]胡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2,(12).

[责任编辑: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