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点赞:5632 浏览:196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而社会资本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正确的利用社会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这种就业压力.利用社会资本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一是“强弱关系”的正确运用;二是帮助获得就业信息,协助推荐就业.

关 键 词:社会资本;大学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78-02

一、什么是社会资本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开始受到各个学科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在政治学、社会学还是经济学界,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度的讨论与研究,并且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但至今“社会资本理论”仍然没有一个可以得到普遍认可的明确定义.这既说明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资本理论的丰富性.“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的研究,是与“私人资本”相对应的,是指“那些用来作为在社会经济方面获得财富的手段和产品”.后来“社会资本”的概念在社会学中得到发展,“社会资本”被定义为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得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

真正对“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进行较为系统论述并使之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美国人科尔曼,他认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摄取三个方面.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危机

1.高校扩招、岗位有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教育,自1998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显著增加.2001年至201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14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0万、650万、680万和700万.而社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根据就业刚性化,目前我国的就业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会相对减少,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加重.

为适应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扩招政策和较低的社会就业率之间形成了极大的矛盾,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就业信息不通畅和就业市场相似度检测不健全.

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很多大学生为了获取有价值的岗位信息不惜支付高额的信息交易成本,而用人单位也不能准确地掌握求职者的基本素质、职位需求等.

另一方面,各高校设置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就业仲裁机构等,是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三个相似度检测机构,然而,虽然这三个层次的相似度检测组织大多已经建立,但是其沟通供需双方市场信息、维护供需双方合法权益和促成合法交易、调节双方争议等功能还远远没有得到落实.

3.大众传媒影响大学生就业观

大众传媒传播的可以是具有正面影响的社会规范文化和政府态度,也可能传播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评价影响某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说来,毕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所以,由社会评价而形成的职业社会地位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益累积而成的,即使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某职业社会地位根深蒂固的评价不会在短时间内立刻改变,因此,它还会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影响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在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职业的社会地位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国外学者研究,职业的社会地位对求职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由此可见,毕业大学生对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十分看重的.

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大众传媒在传播消极信息,扭曲大学生就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信念的决心,更甚者会使一部分人不思进取,认为一味地依靠社会关系就会谋得美好的未来,从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最终在社会竞争中丧失自身优势.

三、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获得就业信息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获取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招聘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缺乏公开性,再加之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可信度、所需岗位等真实情况,用人单位也不能准确地掌握求职者的基本素质、职位需求等.然而,就业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们成功就业的关键一步,因此,很多大学生为了获取有价值的岗位信息不惜支付高额的信息交易成本,但是,如果充分利用自身以及学校、亲戚、朋友的社会资本,为大学生求职者提供一些可信度较高的就业信息,就会使得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信任度也会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缺陷,从而加快了就业速度,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

因此,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看,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劳动力市场机制还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会资本网络起到了信息桥梁的作用,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信息成本的节省有着特殊的贡献.

2.劳动力市场分割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大学生掌握的社会资本资源与其进入的劳动力市场层次有直接关系.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者甚至认为,劳动者工作所属的劳动力市场与其家庭背景有密切关系,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其家庭背景已经决定了他能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父母从事主要劳动力市场,则子女从事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较大;反之,父母从事次要劳动力市场,则子女从事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较大.父母与子女从事不同劳动力市场层次的可能性比较小.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的重要社会资本,因此,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父母从事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子女,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充分利用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两种手段就业,更容易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具备优势和地位.四、利用社会资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1.“强弱关系”的正确运用

毕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获得就业信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学校、招聘会等制度化的“正式渠道”;二是通过社会关系,如亲戚、朋友等“非正式渠道”,而根据社会关系的强度,又可以将“非正式渠道”分为“强关系渠道”和“弱关系渠道”.

马克格拉诺维特认为,同其他社会中的经济活动一样,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行为也会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并非像某些经济学家检测设的那样人们的经济活动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大学生的求职活动也并非存在于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由此可见,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格拉诺维特看来,双方强弱关系可以通过互动频率、情感程度、密切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方面来衡量,互动频率高、情感深厚、密切程度大、互惠交换次数多的表明是强关系,反之则代表弱关系.拥有强关系的人往往都是特质比较相似的人,而拥有弱关系的人往往特质相差比较大,难以有共同的背景、爱好等.


在毕业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获取阶段,往往是弱关系在起作用,而获得信息之后,决定大学生是否可以获取某份职位的往往是强关系.因为关系强度越高,就意味着对方越愿意提供资源.作为大学生群体,其强关系大部分是同学或者亲戚,而同样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同学,他们的群体特性基本相似,所以利用这一类的强关系很难谋到较好的职业.而亲戚如果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得到适合他们的岗位.

2.帮助获得就业信息、协助推荐就业

在毕业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要面对大量的用人单位信息,因此,如何在庞大的信心量中筛选出可靠地、有效的,且适合自己的单位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与外界社会的联系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如果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本,比如亲戚、朋友、老师等,就可以迅速地建立起一个可信度较高的信息网络,从而辅助筛选、分析大量的就业信息,从中选出对自己求职有帮助的,大大提高了获得有效信息的速度和成本.

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选择适合专业、素质的大学生,作为供应方的大学生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供需双方的相互了解便显得举足轻重.例如,用人单位的老员工了解单位的用人需求、薪酬高低、福利制度等基本条件,就可以为单位推荐自己所了解的具有相匹配人才素质、工作需求的优秀大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就业率,也降低了交易成本.

五、结语

一般说来,社会资本只有在社会信息量非常大和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针对大学生求职而言,社会信息是指所有用人单位提供的招聘信息,这些信息无疑是大量存在的,而在目前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也理应是相当激烈的,所以在求职市场中,大学生无法充分掌握用人单位提供的所有信息,更无法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社会资本便有了更大的运作空间.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以便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谋求一份较为适合的岗位,缓解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