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

点赞:6394 浏览:183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构建“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创业教育地位,改变创业教育根本诉求三方面,阐述了高校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 键 词]创业教育指导模式地位诉求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创业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作者简介]谷伟(1978-),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盐城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7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而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却越来越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创业教育是近些年才在我国陆续开展起来的一项活动,其宗旨是通过学校、政府、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力量,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端正创业态度,提高创业能力,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开创性人才.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应契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突显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这里探讨的大学生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是一种基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的,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基础的,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模式.

1.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性格特点.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和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指出“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个性,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同时指出“不同的职业需要配备不同特性的人员”,人的个性特征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得越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基于这种理论的研究成果,创业就业指导的着眼点应该是使学生发展的导向满足社会职业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职业需求相协调.开展创业就业指导工作时,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自己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还要为毕业生提供相关的职业信息,帮助他们分析社会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学会寻找与自身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从而实现个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想就业.

2.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基础和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个体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需要具备创新的热情和思维习惯.因此,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能力,特别是专业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给予更高的期望,这使得高校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如果我们还是将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简单定位于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怎么写作,为学生找到谋生的手段和途径,就势必过于功利化,不利于高校、社会和学生的发展.创业就业指导模式要将工作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相互协调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培养学生在专业发展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和能力.自主创业作为一种就业途径,并非对每一个大学生都适用,它不仅受很多客观因素和条件制约,还取决于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和能力.因此,有必要根据大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育.况且,也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创业成功,其过程必定会充满各种挫折和困难,所以要让每一个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对未来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有清醒的认识,并对可能的失败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二、重新认识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

我国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突出刚性要求和硬性指标等根本问题,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的发展价值.高校的创业教育还隶属于就业指导工作,基本的概念内涵、价值取向、具体内容、教学模式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发展等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1.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趋于“个体本位”.从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来看,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学会如何主动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将已有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综合能力,继而作用于社会实践,实现个体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说,相对于“解决就业、积累财富、提升社会地位”而言,“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是大多数学生创业的首要目的”.因而,在观念上,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逐渐摆脱单一的“社会本位”,实现以“个体本位”为主,“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统一.


2.重构创业教育的指导体系.现在已有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的内容,甚至有些高校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过于简单,侧重于“实务技能的训练”.为了使创业教育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我们不仅要加强创业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更要将其纳入就业教育的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将专业技能培训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对于创新教育实践效果,不能仅注重形式和短期成效,应将“追求表面效果”的大量精力投入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建设,加强与社会企业的沟通渠道,建立长效、可靠的创业联盟基地.

3.优化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根本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建设还难以融合渗透,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纸上谈兵”的非专业性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因此,如何增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势必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