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点赞:5622 浏览:206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计算机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踏入社会必备的技能之一.本文着重探讨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创新和大胆的设想.

关 键 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这就使得计算机应用成为现代中职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怎样使中职院校的学生具备完整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现今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的重点所在.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落后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交替更新过缓,导致计算机基础的很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这就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此外,中职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内容重复严重.最后,教材理论性东西过多,实践操作内容过少,导致学生上机无所事事,从而使教师上课陷入尴尬境地.

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生实践机会太少.现在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仍停留在一节理论加一节实践的老模式,由于学校应有的学习设施达不到,严重影响着学生上机实践.而理论课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如同听天书,导致学习信心下降、兴趣丧失,应有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周而复始,学生厌学思想严重.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当.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堂授课都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水平上,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的独自表演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无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开发校本教材,达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效果.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跟上时代步伐.其次,教材应与实践操作相呼应.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应是理论和优秀适用的练习素材相结合.

2.建立校园教学网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其次,要做好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工作.最后,要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用机环境和充足的学习时间,以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

3.针对个体差异,实现分类别教学.因学生之间差异性明显,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教学目标上,我们可以设置基础类别和提高类别两个不同的目标.以Microsoftword为例:基础类别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类别则在实现基础类别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充分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多方位互动.(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任务过程中主动实践、思考、解决问题,这就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2)强化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即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围绕案例,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仅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学生.(3)灵活运用“协作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体意识都有重要作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评价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期末试卷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进行模块化考试,即每学完一个模块及时考核,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利用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如制作电子校报、电脑创新设计等,完成良好者进行分数奖励,最后,期末考核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基础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6.发动师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及时完善知识技能.21世纪中职计算机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及时完善知识才不致于被社会淘汰.因计算机专业知识太广,更新速度太快,逼迫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社会是最好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单位实习等手段,可强化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教授、学习的内容不脱节于社会需求,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