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李商隐作品教学探究

点赞:21300 浏览:949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李商隐《锦瑟》、《马嵬》两诗的教学,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方面,应该注重作品背景的挖掘与典故的品味,学生在品味经典诗词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一词一句的工整,而应在整体诗境上把握诗人灵动的思绪,更多的应侧重于诗境的把握与诗意的领会,这样才能让诗词品鉴层次更上一层,获得古诗词独有的美妙独特的体验.

【关 键 词】高中语文李商隐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0-01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国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如何正确地阅读古代诗词与领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涵韵,增加学生文化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问题.这里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中李商隐的《诗二首》为例,谈谈古诗词的教学欣赏模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李商隐吧.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作品收入于《义山诗集》.他一生作品颇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留得残荷听雨声”、“春蚕到死丝方尽”、“此情可待成追忆”等等.他的诗以新奇的构思、丽的格调自成一派,就算在诗人大家林立的唐朝,也难掩其独特风采,成为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一、剖析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每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都是作者思绪精华的高度浓缩,来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因此每一个诗歌作品都有其创作的背后故事.我们只有通过追溯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感悟他的创作意图与创作心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到诗歌作品中所要传达的内在涵义,捕捉到隐藏作者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因此,教师在诗词的教学时应该首先介绍的就是作品的创作背景,把诗词还原到当时当地历史环境中才能找到根源.那么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锦瑟》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李商隐生于晚唐时期,这时候盛唐的繁华已去,余韵犹存,社会开始动乱,藩镇割据,党争派立,敏感抑郁的诗人处于乱世之中,夹缝生存.李商隐生于落魄家庭,早早撑起门户一心光宗耀祖,19岁入仕,25岁中第,颇有才名自视甚高,雄心壮志,却屡屡遭遇坎坷,一生疲于奔波辗转流离,始终没能大展宏图.在创作《锦瑟》时,他已经是中年,体弱多病,心境低沉,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豪情壮志已经流逝,只留下对繁华青春往事的惆怅追忆.因此《锦瑟》全篇,就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之情.但诗人的眼界与心胸高人一筹,使他没有一味地留连沉溺于自怜自伤的低等情怀中,而是以一种超脱与距离的心态,把回忆与现实、理想与梦境区别开来,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别开生面、超凡脱俗.

二、解析诗中典故,追溯影射涵义

中国古诗词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的含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很多诗词作品中讲究典故的运用.一首诗词中典故运用得是否巧妙、是否恰如其分,往往代表诗人创作水平的高低与文化造诣的深厚.越是巧妙的典故,越能创造出回环往复,带来朦胧诗境,越能让人细细品味、心神领会、产生顿悟.不可否认李商隐是运用典故的个中高手.李商隐的作品中很少采用全景式呈现,让人一览无余,而把许多相差千里的经典史故串联堆砌一起,借用典故的象征意味,以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片断式的表现,构成多棱面、意蕴复杂的境界.例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连用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化为杜鹃啼血、南海鲛人泣泪成珠、紫玉韩重恨别,营造了如梦如幻的仙人意境,充满理想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伤感情怀,也表现了普罗大众对美好事物的心生向往,也传达了诗人求之不得的遗憾心伤.四个典故的片断式连接,情调意境的内在统一,构筑起全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朦胧画面.同样在另一首诗《马嵬》中,李商隐也是一连串用了“虎旅”、“鸡人报晓”、“七夕牵牛”、“莫愁”等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典故,来表达唐仁宗今非昔比的,恩爱转眼成空的悲悯可笑境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典故仔细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创作用意.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商隐作品教学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教师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营造韵意氛围,品味诗意真章

中国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韵律、兴发转承、脱俗意境.越到晚唐与宋朝,诗词越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格式的标准.如果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也过于强调以上这些条条框框,那么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欣赏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真正的诗歌是散漫的、自由的、挥洒自如的,诗词的对仗与词汇的堆砌那都是一个优秀作品的枝末小节.真正的好诗最重要的就是意境,而不是拘泥于工工整整、平平仄仄这些条条框框.因此在李商隐诗词欣赏与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诗意的韵味氛围,才能带领学生品味诗意真章.例如《锦瑟》的起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就用非常平淡的语句,突显诗人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整首诗词起调平平,却在最简单的语句中,勾起了读者对年华易逝、青春难再的感伤,这种淡然的回味悠远而持久,因为追忆似水年华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诗人用凝练的词语轻易把读者带入了美丽而忧伤的回忆之中.《锦瑟》的收尾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更是挥洒自如,没有一丝穿凿的痕迹,《马嵬》的尾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也是随意之至.如果从对仗和平仄看,这些诗句全然没有遵守七言律诗的规格,但《锦瑟》的尾句却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之前的平淡与中间的华丽,都是为了最后的铺陈:当时这段往事非常值得珍惜,可是年少的我们哪里懂得呢,最终在懵懵懂懂中,一切都流逝于时光之中了.至此全诗意境的已经得以升华,使之成为传世之作.

总而言之,通过对李商隐《锦瑟》、《马嵬》二首诗的教学赏析,我们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时,应该注重作品背景的挖掘与典故的品味,但是真正的诗境是超脱平仄、韵律、对仗与转承这些规格的,妙手偶得的佳句,根本不拘泥于固有形式.因此学生在品味经典诗词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一词一句的工整合规,而应着眼于在整体诗境上捕捉诗人灵动的思绪、把握全诗意境与领会诗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诗歌品鉴水平,从而感受更多古诗词独有的美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