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作规律看当前婴儿的早期教育

点赞:6040 浏览:200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儿童的动作发展对其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动作发展水平是儿童智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叙述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规律,探索目前我国婴儿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发挥动作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婴儿健康成长.

【关 键 词】儿童动作发展早期教育

一、早期动作发展决定人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与人的发展

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对个体发展而言,动作具有保障生存与促进发展的双重价值.人类的动作虽然极其复杂、灵活与可塑,但是人类个体在发展的早期动作却相当贫乏,这就使得人类个体需要较长时间去学习并获得所有的动作,以适应多变的外在环境.

对于个体,在儿童时期如果能获得较好的动作发展,就能更好地从躯体上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较好的适应于环境,发展多种才能.当今时代,人才竞争的前沿阵地逐渐从大学、中小学、幼儿园下移至摇篮之中.正所谓三岁之魂,百岁之材.儿童时期,其动作和运动的发展对其今后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只有孩子的动作发展好了,才能够身心健康成长,才能有机会在日后成为国之栋梁.因此对孩子进行动作教育,促进动作发展,是利国利民之举.

(二)动作发展与小儿智力

动作发展水平是儿童智力的标志.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动作的发展是判断大脑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通常我们把动作视为个体早期的外显智力.同时,早期个体言语能力极为有限,其发育、发展水平更多地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常用儿童动作的发展水平来检测其智力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动作发展水平较高较快者,智力发展也好.

在多元智力的八大智力领域中,身体动觉智力为其中之一,动作的发展可以说明智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从小就要注意儿童运动能力的训练.在大运动方面,让孩子练习爬行,鼓励他多走、多跑、双脚蹦、单脚跳、踢球、打滚等等.在精细动作方面,可进行抓握玩具、捏取小豆豆、握笔画画、搭积木、插片、折纸、剪贴等活动,使孩子手的触觉和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

动作发展促进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运动能力的发展是认知、语言等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一方面是指其他能力的发展是在一定的运动能力水平上进行的;另一方面是指运动本身促进了脑的发育,从而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发展.正如,运动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很有力量,能驾驭很多事物,这对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运动还影响孩子在同伴中的地位,运动能力强的孩子会成为其他小朋友学习的榜样,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进而成为同伴群体的“领袖”,所以运动开阔孩子的眼界,成就了他在同伴中的自信和威信.

(三)从动作发展的顺序看早教内容

动作的发展与身体发育的一般模式是相应的.它具有自己的“里程碑”,虽然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但是,从总体上看,婴儿动作发展的基本时间表是类似的.

这里我们提供了3岁前儿童全身及手的动作发展顺序表(见表1和表2).每个表中分别有三个栏目,即动作发生的序号、具体行为及动作达到的月龄.如全身动作中,第5个项目“仰卧翻身”动作的达到月龄为4.2个月.此表可以用来为未满三岁婴儿的教育者提供婴儿发生动作的参考,了解后期各种动作发生的大致月龄,二是用来检测三岁前婴儿动作发展情况,观察、比较个体婴儿与大多数婴儿动作发展是较为提前还是落后,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动作训练计划.

通过上述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表,可以看出儿童的动作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第一,头-尾(从上到下的)原则: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部分的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行-站立―行走的方向发展;第二,近-远(由中心到边缘的)原则:接近身体中心(躯干)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部分的动作最后发展.以手臂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得最迟.第三,整体-部分-整体(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原则:初生婴儿的动作是混乱笼统、未分化的大肌肉群动作.如4、5个月的婴儿要取前面的奶瓶,往往不会用手,而是用手臂乃至整个身体.到1岁时,婴儿才会使用手进行抓握.

这就启示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动作教育的时候要遵循儿童自然的生长规律.例如,在11月后,婴儿可以做到“独站片刻”,这时候可以根据婴儿自身的特点参照表上提供的月龄,有意识地进行“扶一手走步”的动作训练.而不是跨越式的进行“跑能控制”的动作练习.

二、当前婴儿动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性

当前我国儿童的动作教育主要在家庭进行,这就面临着缺少科学指导的问题.由于家长缺少心理学、教育学和运动学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家长只能依长辈及同辈人的经验,或者是自行摸索进行.动作教育中的“树大自然直”“恨铁不成钢”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或延误了孩子的发展,或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信心.

目前我国动作教育专项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都是在谈论针对如自闭症、弱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动作教育.对正常儿童的动作教育研究较少,力量也薄弱,研究上无法及时跟进实践中婴儿动作教育的巨大需求,这就使得现实中的家长缺少有效的指导,使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儿童动作规律看当前婴儿的早期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动作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限制较多,阻碍儿童的正常发展

成人过分限制,阻碍儿童动作的自由发展.有的父母主观上倾向于限制,即使是安全的地方,也设置许多禁令,不让其自由活动,生怕其发生危险.有的家长为避免麻烦,限制婴儿的活动,强迫婴儿作听话的“乖宝宝”.正如在孩子7个多月时,爬行的动作开始发展,但是有的家长总是将孩子抱在手上,剥夺了孩子在地板上玩耍和爬行的机会.


现在我国年轻家长有较强的早教意识,很早就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但是由于学校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按照教科书的设计及要求按部就班的讲授课程,上课时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教授如何做好某个动作,如何做得更加的标准,而不是根据每个婴儿的动作发展程度不同,来进行个性化动作教育.(三)动作教育“单一”

动作教育的基本内容可分为运动技能、身体意识、感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及情绪与社会性技能的增进等方面.我们在动作教育中过多关注运动技能方面,在感知觉和社会化方面较为欠缺,使得动作教育的内容变得单一、呆板、乏味.

我们较多的发展孩子的抓、捏、折、搭以及走、跑、跳等手部动作及大运动,花大量的时间在动作的引导和教授上,忽视了孩子在学做动作的过程感知的发展.练习爬行的时候,若婴儿突然停止爬行,开始对身边的某物感兴趣,很多家长就会引导婴儿继续爬行,而不是停下来让婴儿自由感知.

三、科学施教的策略

早期婴儿动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的问题又需迫切解决,只有把握好科学施教的原理,运用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方为上法.

(一)遵循规律,科学安排活动

只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动作教育的内容,遵循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规律,才能让儿童健康成长.在儿童动作教育中,要循序渐进.在儿童动作教育中,要及时鼓励、引导.随着婴儿身体的发育,他们的动作在不断丰富,他们在每个阶段有不同兴趣,成人应该在婴儿原有动作水平基础上给予支持、鼓励、帮助,同孩子一起游戏或参加体育锻炼,利用其主动性来促进其下一阶段动作能力的发展.

(二)减少限制,给予成长自由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发展的兴趣.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孩子2岁多时,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孩子自己吃饭,教他一些吃饭的技巧,不可因为怕孩子撒饭而剥夺了他发展自我怎么写作能力的机会.

一个正常健康的儿童不可能一动不动,即使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也会挥动着紧握的小拳头用脚迅速地蹬开小被,以显出自己的力量.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孩子的需求,多创造机会,给孩子更多自由自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三)丰富内容,教育要多元化

我们的动作教育已不仅仅只是关注动作技能提高这一单一化的目标,还应关注身体与心理的交互作用,关注发展个体动作技能的周围支持系统的构建.所以,与之相配套的动作教育内容就需要多样化.婴儿动作教育除了要使婴儿获得动作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婴儿的身体意识,针对感知觉与问题解决能力及情绪与社会性技能的增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动作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

在感知觉方面,可以进行相关的感统训练.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来说,感觉统合训练是最佳的干预训练,而对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并不严重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提升身体适应性反应能力的练习,是提升孩子的身体、思维、学习的统合速度和信息整合加工能力的练习.

在动作教育的同时,发展社会性.当培养幼儿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通过动作游戏这种教育形式,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如果幼儿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那么,家长可以玩“老鹰抓小鸡”等游戏,提高他的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BiringenE,EmdeRNetc.Affectivereanizationintheinfant:Theroleofuprightlootionanditstiming.ChildDevelopment,1995(66),499-514.

[2]刘大维.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3]李健.婴幼儿动作技能的培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许政援.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