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能力培养的

点赞:22293 浏览:1044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高校研究生教育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身学科的情况,重点提出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关 键 词]医学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国家要创新,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生命科学是21纪发展迅猛的学科之一,医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与国家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相比,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医学研究生尤其突出[2].大部分研究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倾向于将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简单地重复或移植到自己的论文中,很少或根本没有自己对论文课题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这可能与现今的培养模式僵化、创新教育意识薄弱、创新氛围欠佳等有关.如何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尤其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值得思考的.下面就相关问题并结合本学科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一、强化创新意识,理解创新内容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对研究生整体培养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贯穿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就是要在学习、运用前人总结的理论、方法中,摒弃旧观念、旧形式、旧手段,创造新理论、新形式、新方法,出现新成果.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即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及新成果的能力.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新的原动力,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创新品格是非智力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心、、好奇心、乐观、容忍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3].

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笔者所在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是界于临床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特殊性就需要该学科研究生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去医院、研究所、高校等机构从事临床或基础研究工作.目前,大多数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往往只能满足于日常性工作,很少能够进行开创性研究性工作.而社会对于这些毕业生又寄于很高期望,希望能够满足开发新实验、研究新课题等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校传授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生教育不能只满足于本方向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对研究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推进,近年来我校医学研究生招收规模不断增加,目前每年大约招收200名以上的医学类硕士生、10多名医学类博士生.分析我校医学类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的情况,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生源较杂,基础不一:虽然规定具有医学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才有参加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格,但现在许多大中专毕业生经函授或自学考试等方式取得本科学历后亦考取了研究生.且入学前的专业多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护理等等,造成我校医学类研究生基础不一,入学后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显现出来,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操作技能相对薄弱;有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相关技能匮乏.(2)创造力不强:医学研究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模仿性很强,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这一方面要归咎于研究生教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的死板、灌输式、应试模式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3)实验课程开设较少:医学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包括许多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非常重要.要进行实验就需要相关试剂及耗材,目前学校这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当紧张,满足不了课程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改革医学类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课题灵活的运用所学技术并具有创新精神.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创新平台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人才.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战略措施.建设好重点学科,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对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都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注意学科水平发展的均衡、学科结构布局的合理.没有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学科难以创名牌;没有好的学科群体作后盾,重点学科的水平也难以提高.通过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起相应学科的发展,通过对学科的综合、交叉和延伸,在保持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新增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带动学科建设的更新和升级,从而带动学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4].

我校“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学科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学科建设的特色,其中以疾病的免疫学诊断及临床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及造血系统疾病的实验诊断研究和临床化学和生化检验技术的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然而,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本学科必须进一步拓宽发展,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平台.随着基因克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信息学为检验医学提供了高通量、高效力的技术平台.20世纪末数理科学在生物学领域广泛渗透,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蓬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工作正逐步从实验基础研究进入临床实践,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国家整体发展、全面提升的机遇,加快学科建设,并结合研究生培养工作,所有的硬件措施应当尽量考虑到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需要,为开展创新性实验提供平台.在研究方向上要选定位于国际前沿并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使本学科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三、重视队伍建设,发挥导师作用


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要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都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好的导师能够教书育人,把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作用.“导师”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高水平的学者,在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上做出过贡献,这是担任导师的基本前提.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另外,导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以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基础,而且还要在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启发.导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讲座、学术报告与交流、专题讨论等,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参与竞争的意识和团队精神.使研究生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利于他们进行创造性研究.特别是对博士生来说,在其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导师应不断地引导方向、诱发灵感、启迪思路、促进升华、点石成金.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要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不盲从任何学说、结论,勇于革新,自由思考,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自由、的学术氛围浸润着一种创新个性,对学生起感染、暗示、熏陶的作用,可以极大的培育其创新精神,锻炼其创新能力[5].

本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科研成绩显著,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但是,不能满足现状,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今后要进一步严格导师的遴选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公平竞争的原则,严格选拔博士生指导教师.废除导师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注意加强导师梯队建设,优化指导教师的年龄结构,积极支持和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青教授承担博导工作,具有硕士学位、符合条件的年轻副教授上岗承担硕导工作,形成合理的导师队伍.

四、改革培养方式,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学校培养,学制上硕士生一般为2~3年,博士生为4~5年,起初的1~2年要完成必要的学分学习,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来完成,后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研究生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可以考虑改革由学校培养研究生的局面,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合作的培养方式.学校既可以广泛接纳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又可以与相关单位优势互补地联合培养.事实上,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强化产学研合作以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路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政府均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进行合作,以推动本国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产学研结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策略.一方面,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创新强调社会化协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怎么写作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探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怎么写作的新模式,探索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机制,探索如何走上“以怎么写作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我校“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与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及南京昂迪罗斯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并获得江苏省教育部门的立项支持.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个基地,大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上,应改变教师单方面满堂灌讲授的教学方式,可以以学生的讨论和独立研究为主,教师只用较少的时间讲授基础性、方法性知识,而用较多的时间精力精心组织各种学术活动,以此发动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己思考,独立探索,找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在自主的基础上生长出的创新能力.导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从第二课堂了解各门学科的背景和前沿,引导学生走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道路.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科研攻关和科技怎么写作等,使研究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扮演一种引路人的角色,为学生提供线索,促进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真理.也可改变单一导师个体培养研究生的方式,采取导师个体和导师群体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在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使研究生能博采众长,在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中健康成长.当然,学生应当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参与科研,参与学术讨论,配合教师,积极思考问题,并在激烈的讨论中锻炼创新思维[6].

医学生能力培养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学类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五、营造创新氛围,设立激励机制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为研究生营造创新氛围.提倡和鼓励研究生提问,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是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学术活动可在研究生中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这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除了学校提供大的环境与导师的正确引导外,更重要的因素就是研究生自身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于冒险的精神,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创新充满自信和,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提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参加交叉学科的学术沙龙,可使不同思想、观点产生碰撞,由此产生一些新的创造性思维,从深层次培养上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同时,学术交流是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7].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广泛.具有创造力的超越型人才最容易在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中产生.拓宽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避免专业面过细、过窄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的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面临的新挑战和重大责任.举办一次学科前沿、预见学科发展方向的讲座,很可能点燃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可能在某个领域产生创造性的方法和工作方式.特别是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的信息时代,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谁能广泛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谁就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广泛地获取信息随时掌握科技前沿的动态,善于团结合作,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品质,也是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8].

要设立一些激励创新的机制以鼓励、促进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研究生的综合考核之中,形成一种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在本学科研究生中,我们每年开展研究生论文的评优获奖活动,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较大的促动.今后还应加大力度,采取各种形式激励学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综上所述,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掌握创新规律,学会创新方法和创新思维,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改变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导师作用,建立激励机制,是培养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措施.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JGY2007109)

[参考文献]

[1]李小刚,杨兆中,陈玉祥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成都大学学报[J].2008,22(2):35-37

[2]王寒峰,郑玉建.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医学教育探索[J].2009,8(1):100-103

[3]高立,杨本付.浅谈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技咨询导报[J].2007,6:173-174

[4]高蕾,陈幸华,孔佩艳,张曦.如何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西部医学[J].2010,22(1):189-190

[5]莫武兴,潘献奎.师生角色的转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J].2006,4(2):200-203

[6]庞强强.关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析.出国与就业[J].2011,1:80-81

[7]段蓉芳,童建.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研究生教育[J].2007,6(1):64-65

[8]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西北医学教育[J].2012,20(1):51-5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院江苏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