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课前三分钟,盘活写作之源

点赞:21120 浏览:956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半壁江山”,它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但是大多数高中生一听作文就会蹙眉、面露难色,作文似乎已成为他们想学好语文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的“头号敌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排忧解难.但如今的高三学生实在太忙了,他们似乎无暇在课余博览群书、积累写作素材,而聚焦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经典,加以灵活运用,不失为一种令学生乐于接受又颇见成效的好方法.因此,我确定了“课前三分钟活动与高考作文训练的有效结合”这一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课前三分钟活动帮助学生盘活写作之源,有效解决写作之忧.

在2012至2013学年的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中,我有针对性地尝试了以下几个效果不错的活动步骤:

一、鉴赏高考佳作,交流体会.

纵观历年各省的高考高分作文,它们总是卓尔不群,令人赞叹不已!在艳羡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高分作文中许多佳句和构思都源于高中语文的文学.为了让学生明确聚焦高中语文课内文学经典之重要性,以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关注、参与课前三分钟活动,我设计了“鉴赏高考佳作”这一环节.

活动前,我提早两天布置活动任务――每人寻找并鉴赏一篇运用了高中课内文学经典的高考满分作文,并谈谈自己的感悟.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鉴赏体会,作了精彩交流.例如,第一位学生对2008年江西高考的满分作文《鼠辈致人类的一封信》进行了这样的分析:“2008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根据材料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被认为好写,但很难写出有新意的佳作.而这一篇满分作文却独出心裁,以鼠家‘愁――乐――白’为线索,在信中仿拟了切合主题的新诗句:‘膺蛇相与逐,生计日渐愁.鼠窜无处去,抱头涕泗流’;‘东南西北饮食城,鹰肉蛇胆新.

二、分类整合素材,交流成果.

走进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经典,我们就如同走进了一幅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的画卷.在这精彩纷呈的天地里,我们可以触摸强劲的文学脉搏,可以尽情汲取写作养料.可是,大多数学生面对天天翻阅的课本却无动于衷,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有不许多学生虽然平时对高考名篇名句熟读成诵,对精彩篇目、片断记忆犹新,可是到了考场却什么也想不起来,头脑一片空白.究其原因就是平时没有分类整合素材,记忆中的材料杂乱无章.


(一)论据辐射法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则论据材料,我们就不难发现它可以用来证明多个不同的观点.每周星期五,我会留下一则课内材料,让学生进行记录和审视分析,要求他们在下周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交流成果.结果,学生在一周五天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呈现了他们用心挖掘的多个角度不同的论证观点:①人贵有抗争精神(从刘兰芝的角度分析);②性格决定命运(从焦仲卿的角度分析);③人要活得有尊严(从刘兰芝的角度分析);④家长千万不能独断专横(从焦母、刘兄的角度分析);⑤做个有个性光彩的人(从刘兰芝的角度分析);⑥用心守护纯洁的感情等活动中,学生们发散思维所展现出来的分析能力让我格外高兴.

(二)话题联缀法

高中语文课内的文学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可是材料多而零散.如果我们借助某一条线索将这些“珍珠”串在一起就可以大大提高积累素材的效率,倘若再让学生记录在册作为自己的素材“宝库”,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遇上相关的写作话题时,便能信手拈来,不费周章.

在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课前三分钟“论据辐射法”交流后,我对活动的任务内容进行了调整:每周星期五,我会留下一个话题,让学生在课本中寻找可以论证这一话题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三、灵活运用,个性创新.

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指出,写文章“须晓术”.在教学中,我们一直提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会分类整合高中语文中的文学素材和养成积累习惯后,我们更要训练他们灵活运用自己素材“宝库”中的“珍宝”,让它们熠熠生辉.写作“无米下锅”的忧虑已解除,现在就要看看如何做到“巧下锅”.而要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好作文,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根据作文题目,把自己对所选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巧妙、恰当地加入其中,这样的作文才会不落俗套.

巧借课前三分钟,盘活写作之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在2012年11月,我开设了多节作文素材运用技巧点评课,展示了多篇灵活运用高中课内文学经典素材的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和学生的练习佳作,并对范文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了“引用诗句名言”、“穿越时空对话”、“虚拟环境”、“巧摹心理”、“创设情节”、“旁述评说”等多种运用技巧.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后,课前三分钟活动才能逐步进行:(1)每个周五预留一道作文题目,要求他们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后,根据作文题意提前写一个运用的课内素材的文段,并强调至少运用一种点评课中所学的技巧;(2)利用课前三分钟活动在一周内让五位学生分别上台诵读自己的习作,并明确指出自己所运用的是何种技巧;(3)老师或其他学生当即作出简洁点评.活动之后,还分周期挑选写得好的学生习作在“学习园地”进行展示,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以促进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例如,我曾经用2009年广东高考话题作文“常识”作为活动题目,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前三分钟活动.活动当中,学生极富个性的习作文段令人耳目一新.

如其一:人们常拿在逆境中发愤著《史记》的司马迁来鼓舞自己和他人,但忘记了一个道理,忽略了一个常识,并不是任何人被置于逆境之中都能去写书.单靠逆境是出不了人才的.事实上,逆境中多半产生是是扭曲,是残废,是死亡.这就是常识!

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高中语文的文学经典中挖掘出来的素材在学生们的笔端下如清泉般汩汩涌现,写作之源绵绵不绝.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也渐渐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爱、效果显著的写作交流平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合理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坚持分类整合高中语文文学经典中的素材,训练学生用当代的眼光去审视人物、事件,读出自己的见解,构想新的内涵,学生就很有可能在高考中厚积薄发、妙笔生花.“巧借课前三分钟,盘活写作之源”这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新课题,我会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继续坚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