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中的大德育模式

点赞:5033 浏览:1766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德育模式是符合信息社会时代特征,符合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全新德育模式.高校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且信息化建设较全面,但德育实效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同社会期望存在反差,高校德育的重塑与创新,须以大德育模式为基本取向.

关 键 词:大德育模式,高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18-02

关于德育的改革、创新、重塑,已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在分析和反思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大德育是吻合信息社会时代特征,符合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新德育模式.目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且信息化建设较健全,构建与实施大德育模式是高校德育重塑与创新的基本取向.本文以大德育思想为基石,审视了目前的高校德育,并对高校德育的重塑与创新予以思考.

一、大德育模式的含义探讨

何谓大德育模式,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笔者通过分析、整合现有的观点认为,大德育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德育体系,是指以人为本关照每个学生,通过整合各种教育力量,优化配置德育资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德育模式.从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的角度看,大德育模式认为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学校这一主阵地外,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德育力量和德育资源,从实现方式看,大德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的齐头并进,从内容方面看,大德育模式强调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总之,大德育模式的内涵极为丰富,具体而言,它主要包含这么几层意思:

1.从育人重点上看,大德育模式强调高校德育的首要地位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德育所处的重要位置看,大德育模式倡导并强调了德育的首要地位,强调德育是决定高等教育性质的首要教育,不能简单地把德育视为育人的一般环节.德育的首要地位,一是指在高校的目标中应把德育放到首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二是高校的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等各项工作,都要坚持和怎么写作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承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的使命.

2.从育人理念上看,大德育模式注重“以人为本”

传统的观念认为,德育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德育范畴不应只限于传统的三个方面,还需要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成长为轴心,把德育的内容、目标、手段和方法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整个过程的始终.此外,“以人为本”强调德育须以学生为本,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能动性,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应该画上“不等于”符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

3.从育人方式上看,大德育模式要求整合各种德育力量

单一的学校教育不能适应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需要,大德育模式强调需整合各种教育力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各种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德育的目标,保证德育的首要地位.离开了学校以外的其他教育力量的支持,学校德育工作会变得软弱无力,学生的思想品德难以健康发展.

4.从教育对象上看,大德育模式注重关照每个学生

教育须面向每一个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我国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德育模式对此予以了全新的阐释.大德育模式认为,教育须面向每一个学生,是指在教育实践中,需高度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的教育.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方面,由于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学生生活阅历和成长经历的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尤为突出.因此,关照每个学生的核心是德育的差异化.

二、高校德育现存的问题

1.高校德育首要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坚持德育的首要地位,几成世界各国教育的共识,也是我国教育的一贯原则.2000年颁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2004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明确了“德育首位”.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德育的首要地位却并没有落到实处,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思想品德的评价困难和人才选拔与评价体系偏重于考试分数,是导致德育首要地位没有得到落实的根本性原因.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考试还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一分之差,天上地下”“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重智轻德”还将继续存在.

2.高校德育实践取向“重知识,轻养成”

“两课”(政治理论与思想品德课)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方式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也多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在衡量和评价教育效果时,以知识的掌握与否作为主要标准,不重视学生行为的养成.这些大大地缩减了高校德育的内容与范畴,降低了高校德育的目标与要求.另外,高校德育实践维度单一,主要为德育教师,而大学生行为的影响维度日益多元复杂,传播媒体、家长、同伴、教师、职工等都可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养成.而目前行为的养成难以有明确的归因,难以确定影响者的贡献,因而在管理水平有限的现实社会中,高校普遍选择了注重知识评价的方式.

3.高校德育实践“以人为本”的缺失

人本思想既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以人为本”的缺失,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表现为:一是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二是内容的不完备.在总体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大德育的思想,有关公民教育、科技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存以及生活教育缺乏.三是内容重复、陈旧、保守,缺乏时代性、系统性、层次性.4.高校德育缺乏对校外教育资源的重视和联合

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实现的,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难以分化的整体.随着“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深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体育人格局正悄然形成.然而,高校却似乎没有深入认识到校外教育资源的重要性,缺乏对校外教育资源的重视和联合.从与家庭的联系看,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没有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从与社会的联系看,许多高校所在地,具有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高校却未加以挖掘和利用.

三、构建高校德育创新中的大德育模式

1.高度重视大学德育,巩固德育的首要地位

就高校而言,德育是坚持办学方向,全面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保证,就个体而言,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及素质的提高起方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既要克服德育“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先于一切”的错误认识,又要克服只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轻视或放松德育工作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全面理解当前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德、智、体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把工作落在实处,做到学生身上,解决实际问题,德育的首要地位才能实际到位.德育必须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必须与业务教育结合,与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结合.

2.高校德育实践应采用知行统一原则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要努力探索新时期特定环境下高校“两课”的教学、科研的新路子和新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涵,加强对考核办法的改革和完善.把“两课”考核与学生平时表现相结合,加大学生的平时考核力度,克服学生答卷时写得很漂亮,但平时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根除学生中知行脱节、知行分离的现象.正确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文明修身,促进知行统一,从而达到考核知识与考核行为相结合的目的.

3.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德育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的客体,又是思想品德形成的主体,德育的任务就是把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提高的过程.因此,强调学生参与德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以能动的姿态参与德育过程非常重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主体教育,其次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创新德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德育内容以人为本.德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一定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考虑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如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学习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与训练,法律、道德、纪律等保证学生适应社会、顺利成才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对成才与成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指导,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分析和鉴别真检测、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的培养,战胜困难、逆境、挫折、失败的信心和勇气的训练,丰富而富于创造的个性的养成等.其次,德育方法以人为本.必须摒弃灌输式的说教方法,与教育对象平等讨论,并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提供各种机会和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如讨论、辩论、座谈、演讲、参观、社会调查、咨询和怎么写作等,还要必须放弃德育中的行政方法,用行政手段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将越来越行不通,只能招致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和更大的反感.

高校德育中的大德育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校德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4.积极优化德育环境

(1)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校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必然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味,从而脱离低级趣味,使自身人格逐渐高尚起来.

(2)构建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创建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近年来,高校校园信息网的建立,为“两课”教育工作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创建新型教育阵地奠定了物质基础.除了规范管理好现有的学生工作、心理健康等校园网页外,高校两课教师应抓住时机,组织专家,积极开发、研究、制作思想政治工作软件.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设计出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时代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学生通过这些德育软件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在网上真切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做人的道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德育环境.高校建立大德育模式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网络.通过教师深入学生家庭,搭建信息化德育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行动中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并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去,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育者应该形成一种共识:德育不仅仅与学校有关,德育对象不仅是在校学生,更要拓展到所有社会成员,青少年的德育之责需要全社会共同担负.在高校德育创新中建立大德育模式,是高校完善综合育人格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履行社会职责的需要,更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