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新课改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点赞:31310 浏览:1442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世纪十年(2001~2010)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已然成了历史,但历史从未过去,它会活在现在与未来的教育进程中.为了更加稳健、更加踏实地向前推进新的十年(2011~2020)的课程改革,回望与反思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当然我们如果愿意,也是可能的.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可以增强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和能力,分析过失,找出问题则可以让我们接下来的路走得更加自觉、更加有序.

一、新课改所取得的成绩

1.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运动,是教育系统策应中国社会急速变迁的一次教师总动员.

我们可以亲身地体察到,广大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是高涨的,特别是国家级、省级课改实验区的教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寄予了极高的期待.这场改革不仅使一批优秀教师崭露头角,催生了为数不少的敢于标榜地域特色和个人特质的教学风格甚至教学流派,还牵动了广泛区域的教师专业成长.为适应新课改,大部分省市启动了园丁工程,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教师全员培训工程.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梯级日趋清晰,结构日趋合理,具有持续发展特征的语文教师群体.这既顺应时怎么发表展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又体现了广大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新课改启发、激活了语文教师个人与群体的专业发展意识,中小学语文教师逐步成长为中国教育改革乃至整个社会改革的更加积极的力量.

2.教材建设方面.教材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实现了一纲多本的夙愿,并在一些区域进行了区域性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的试验探索,教材建设有望朝着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

3.教学观念方面.新课改进程中,语文课标提出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影响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动,介入到了课堂教学层面:学生主体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语文课程资源思潮、多元教学评价观日渐深入人心.不仅如此,广大语文教师的理性探索精神在这场改革中日益复苏,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探索,敢于对课程标准的有些提法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即是很好的例证.

4.课堂教学面貌.国家级、省级课改实验区的试验学校里,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十分火爆的公开示范课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些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了,不少课堂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课堂一扫沉闷、滞涩、冗长、乏味的气息,呈现出活跃、流畅、丰富多样、趣味盎然的情景,显露出一线生机,不能不叫人为之欣喜和振奋.

5.教学设计和教研成果.新课改中,各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层出不穷.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上努力体现时代精神,鼓励广大教师的创新实践,教育创新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从国内几种主要的语文教育期刊所发表的各种教学设计和教研论文可以看出,教师们的创新热情是空前的,各种教学设计方案可以很方便得到,各种教研信息可以很方便地获取.

6.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如孩子们比较多的喜欢质疑、讨论,展示自己的看法,又如我国上海市中小学生参加国际PISA(Programmer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ent)项目测试,阅读类成绩排名第一.无论从孩子们发表的丰富多采的作文,还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语文实践活动,空前高涨的课外阅读情绪,以及中华经典的诵读活动,都可以证明,新课改以来,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发生了一些有益的变化.

7.语文教育类期刊的迅速成长.新课改催生了一批语文教育期刊,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后改为《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新作文》、《新课程研究》、《小学语文》,等等.新课改也促进了一大批语文教育期刊的迅速成长,如《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这些语文教育期刊在近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这些业绩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祖国语文教育事业的一份担当.在传播新课改的理念和信息,引领新课改的方向,推动新课改的进程,宣传新课改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等方面,语文类教育期刊是功不可没的.

8.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的启动与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校发展的内在活力.新课改以来,国家级、省级课改实验区的实验学校率先启动与实施了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许多省级、市级示范性学校尝试通过校本教研建设校本课程,建设了一批极具区域特色、学校特质、切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校本课程.如,武汉市开展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评估,鼓励不同地域、不同水平、不同学校传统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使不同层次的学校都得到了发展,彰显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独特魅力和内在活力.

二、新课改值得注意的问题

按照教学生态学的分类,教育是个混沌系统,充满了非线性的变化.对于混沌系统而言,扰动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由点及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把新课程的改革方案视为一种扰动.教育系统能否吸收、在多大程度上吸收、怎么样消化这种扰动,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新课改进程上看,理念的植入和实践的反思一直在进行博弈,这充分表明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启动和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人们有很多不同议论.如,用语文素养涵盖语文课程目标,合不合适、规不规范、严不严谨、合不合逻辑、在实践中如何展开;语文素养能不能涵盖语文课程的全部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到底要不要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语感到底在语文课程核心目标中占什么位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不是语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是不是否定过了头;如何看待语文训练的价值与作用;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如何有机地处理好传统经典和现代成果的关系;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议论与感悟;教师要不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如何看待学生的独特感受;如何处理好课堂上的一元与多元、基本共识与个人歧义的问题;如何有理有据地评论新课改中出版的国标版语文教科书;语文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看待新课改中出现的所谓语文教学流派与风格问题;能不能把中青年教师个性张扬的探索简单地界定为刻意炒作和课改泡沫;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考核与检测等问题层出不穷,简直应接不暇.如关于传统语文教育经验问题,课改已启动,就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需要回归语文的本真,主张多读多写、体会感悟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实际上,有些问题并不是在新课改后出现的,而是一直缠绕在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的问题,新课改只是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正视、直面、检视和讨论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感谢新课改.这些疑问和议论表明,由于新理念的介入,国内学术界和一线教师对习以为常的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开始反思,我把这种疑问与议论看成是民间与、理论与实践、教师与专家、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不难看出,民间的诉求与情绪、实践理性、教师专业意识以及传统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达.


三、关于城乡新课改的不平衡问题

1.城乡新课改制度设计的不平衡问题.罗祖兵指出,“新课改的设计理念、实施策略、课程内容等都将农村教育置于改革的边缘位置.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农村教育的诸多方面,如经费、师资、资源、观念、评价体系等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这将会使农村教育进一步边缘化.为了使农村教育在改革中获得发展,必须建立以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改变农村教师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支教力度;合理配置教师,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对小学语文新课改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课改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语文教材存在着城市化的倾向.魏正子指出,新课改后,基础教育“教材城市化倾向”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教材价值导向、教材内容、话语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内容的城市化.这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此,我们应该革新教材设计理念、改革教材内容、改组教材的编写与设计人员、改革评价考核内容与标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以此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城市偏向,主要表现在一种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上,并可能培养农村孩子羡慕城市的情感;而农村家庭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不足和为孩子所输送的文化资本与学校教育的不连续性,又影响了他们通过学业成功进入城市的机会.可通过加强农村早期教育、成人教育、乡土教育、职业教育等方法以谋求现状的改变,但同时须注意现实问题的复杂性.

胡乃霞、周苗指出,“教材城市化倾向”是本次课程改革中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批评与肯定的声音此起彼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在短时间不会改变的现状,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不容质疑的.从宏观层面即时代背景要求、社会心理需求、国家权力介入三个层面对其合理性进行理性阐释,以此坚定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对进一步的试验改革提供以资借鉴的建议.

王世光认为,“教材城市化倾向”有着多种表现,其形成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程设计理念的问题,也有教材编写的问题,还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理解不够透彻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教材城市化倾向”的问题,就应该多管齐下,包括促进西方课程设计理念本土化方面的创造性转换,打造能够兼顾城乡的教材编写队伍,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2.城乡语文教师参与课改的程度上存在不均衡.由于职业的缘故,我有机会接触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近十年的暑期培训中,曾做过调查,问题很简单:你知道国家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吗?你接触过新课标吗?你所在的学校进行过课改纲要和新课标的研习活动吗?得到的答案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竟然连新课标的文本都没有见过,许多教师竟然不知道有课程改革这回事.课程改革的这种上面热、下面冷,城市喧闹、乡村寂静,公开课炫目、常态课沉滞,课改专家忙活、广大教师茫然的情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四、语文课程改革成果的文化积累、整合和分享的问题

新课改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已经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教研部门的专门性研究开始向以校本教研为基点的研究格局转型.中小学的语文教研功能得到加强,大多数学校成立了教科室或教科处,设置了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有的省市级示范学校直接由校长亲自抓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大多数学校有区级的教研课题,一些省市级示范学校甚至自主承担了省市级、国家级的课题研究任务,可谓雨后春笋.在考核教师业绩时,中小学逐步把教科研立项与成果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有力地促进了校本教研的蓬勃发展.

然而,各地各校的教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积累、整合与分享,各自为政,闭门造车,不通信息,使得良好的校本教研找不到切合实际的努力方向.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困难重重.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名校的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名校的做法是,校本教研实行校长领导,专家引领,教师自主开展研究,均取得很好的教科研成果.

名校多数是以前的重点中小学,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学校有着良好的教科研传统和制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同和参与度很高.而一般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情况就不是那么乐观了,他们需要名校和专家的传帮带.在教育均衡化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名校的教研的辐射作用和专家的指导作用,仍然是一个问题.这就涉及校际和区域性教科研合作问题,这种合作的的渠道不够畅通、有效的.全国小语会的研究、指导、整合、交流的功能尚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跨省市的区域性语文教研活动才刚刚起步.

王明昌指出,为有效区域教师整体素质存在的现实差距,教研部门经过积极探索,构建起了“校本+学区”的教研新体系,以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典型带动,促进了城乡教育的深度融合.大校本:实现村小与中心小学教研深度融合为整合学科资源、教师资源和学校研究资源,满足学校、教师需求,促进村小与中心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努力搭建“大校本”教研格局,实现镇域内村级小学与中心小学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互动.

我们建议,适应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急速发展的需要,在教科研组织方面,可以划分几个大区,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落后地区建立有效的交流帮扶机制,以整合各地的教研资源,分片组织,分工合作,互通信息,成果共享,有力推进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从语文教研的视野看,我们的研究仍然拘泥于语文教学的枝节和技巧问题上,未能从语文教育理念、制度、技术等宏观视野研究我们面临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少,质量不能说很高,特别是课堂教学制度、课程改革的技术支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虽已引起注意,但是关注和投入的力度还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纵深、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语文教育研究的多学科视野尚未真正形成,语文教育研究相对比较封闭,哲学的思考、文化的考察尚未起步,语言科学、文学、心理科学、生命科学、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新成果未能很好地反映到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来.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如果离开了现代科学的支撑,不仅是不能实现的,反而会成为空洞无物、浮泛的东西,会把语文教育引向伪科学或反科学的境地.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弘扬人文性,而在于怎样才能使中国语文教育从前科学的时代走近科学理性的怀抱,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不仅是且应该成为人文性的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