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之魂

点赞:26920 浏览:1285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语文教改必须符合国情

新中国成立后,国人一阵风地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大学凯洛夫的《教育学》,语文教学就搞“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小结、布置作业).接着,学习普希金的“红领巾教学法”,搞“八股教程”(作者介绍、时代背景、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析课文、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布置作业),一味地满堂灌,至今仍有影响.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就更多: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赞可夫以智力为中心的“新教学体系”,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尤其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美国都不用了,我们还当宝贝.学习的结果,如同邯郸学步,把我们自己的宝贵经验丢了,找不到回家的路,有许多教师至今感觉“语文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会教”,其所以然者何?不合国情也.从大量课改的源头活水中,经过实践检验,语文课改必须符合国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汉字法定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中小学法定开设语文课程,学习汉语.在基础教育开设的各门课程中,唯独语文课程不是“舶来品”,土生土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生物等课程,如同外语一样全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他课程可以按国外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唯独语文课程不行.

汉语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种,使用人口中国有13亿,加上华人华侨,全世界的使用人口有15亿之多.汉语汉字,具有丰富、优美、生动、表现力极强的特点,五千多年来,一直使用、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语素文字,具有非形态语言的特点.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却有严格的词序、句序,如“红花”与“花红”,“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其意大不相同,所以汉语是“人治的语言”,而不是“法治的语言”.

汉语有悠久的语言文化传统,有人口众多的受众,有丰富的语文教育经验,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而要进口国外的语文教育理论呢?为什么不继承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呢?不学习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比如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等用毕生精力奉献的语文教育理论呢?莫非外国的月亮就真的比中国的圆?不要把麦当劳、肯德基吃得太多了,吃多了肚子要疼的.大米饭、馒头才是我们的主食.

从近现代来看,“三老”(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尤其是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更值得我们认真践行.他一生从教70多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多次起草过语文课程标准,编辑过语文教科书数十年,当过作家,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大家,没有谁有他这样丰富的阅历和对语文的切深了解.他把自己对我国语文教育的探索、思考、实践,高度概括为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千锤百炼,是一条一字不易的教育规律.既高度浓缩了他的教育思想,又总结了当代语文教改的经验,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教改实践检验无比正确,富有中国特色,成为我国教育对世界教育作出贡献的经典.它是我国语文教学理论的科学概括,正确地解决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讲与练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语文课改之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精讲多练.教师少讲一点,学生就多主动一点.由“教”到“不需要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由“给指点”“给讲说”,到“少指点”“少讲说”,到最后学生独立自学“不指点”“不讲说”.如果这样教语文,教学焉能不活?语文教学效果定会提高.

二、语文课改必须有民族魂

一个国家、民族的母语教育,根据本民族利益有严格的选择性.就拿开放的美国来说,它可不是什么都学,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需要有选择地学.有份《美国中学生必读的文学著作》的书单,经美国四百多名教授、作家、史学家、新闻记者等文化界人士参加审定,教育部门通过,其书目有林肯、莎士比亚、泰戈尔、柏拉图、坦培克、列夫托尔斯泰等30多人的作品,甚至还有他们视若洪水猛兽的《宣言》,惟独没有中国人的著作.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不值得人家看一眼.这张书单得到美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认为是“衡量学校教育的一个标准”.

可是,我国的语文教科书中,却少不了美国人的东西,如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惠特曼,海伦凯勒,海明威,等等.学校的环境布置,到处张贴的是外国名人的语录,图书馆里到处堆放的是外国人的著作,虽然我们要“睁开眼睛看世界”,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但文化交流应该是对等的,如果交流总是单向的,总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渗透,久而久之,恐怕连民族的根都要断.联想到近百年来,我国的人文科学一直被西方的人文理论所统治,按照他们的模式来建立学科,却丢掉了我们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语文教改必须有民族魂.这魂就是语文教学中最根本的元素,是历史经验与现实的结合,形成共识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价值观,语文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或者说是核心价值观.我认为,主要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学习语言运用是根本.以学习语言运用为中心,是语文课的命根子,也是语文课程开设的终极意义和最大价值.这是语文教学的生死存亡之道,本乎此就生存,背乎此就死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语文教学有两次低谷,一次是1958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教学质量极低.一次是“”十年,把语文课上成革命大批判课、思想课,语文教学质量极低,甚至出现了“白卷英雄”,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的含义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故合言之”,学习语言运用是第一位的.几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语文课必须把住这个关口,就不会左右摇摆.仿郑板桥的诗,“咬住语用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千诵万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明确了这一点,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德育课、思品课、环保课、批判课,而是上成名副其实的语文课.两个基本点:一是打好语文底子,二是打好精神底子.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设语文课,尽管有种种设想,归根结底,还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说白了,就是给学生打底子.这底子一分为二:语文底子,精神底子.前者,教学生学文化,继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读、写、听、说一把抓,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形成过硬的语文能力,具有语文方面的基础学力,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如虎添翼.后者,语文教育是大爱大善大德的教育,高扬生命化教育的旗帜,教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生在世有三种生命:个体存在的肉体生命,超越物质的精神生命,与世界相关联的社会生命.语文教育本身的文化性、生命性,哺育着学生以学习语言为实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力行为社会怎么写作的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语文教学是学生人生诗意的栖息地,将语文教育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激荡生命、提升生命,实现读书做人,读书成人.两者合二而一,中和之道,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三、学好课文例子是不二法门

语文教学有种种设想,但都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为依据,为依托.学好课文例子是关键,否则都是空谈.

世界是一个例子世界.大到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总是具体的,谁也没有看到抽象的人,总是具体的张三、李四.大凡技能的训练与形成都是从学例子开始,这是一条铁的规律.学钢琴的,开始学例子,学车尔尼、李斯特、莫扎特等人的曲子,逐步过关,然后进入自由地弹奏.学二胡的,开始学拉《良宵》《病中吟》《二泉映月》等,然后才能指法熟练地如泣如诉,余音绕梁.学京剧,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开始拜师学艺,一句一句地唱,一招一式地学,如《霸王别姬》《四郎探母》《武家坡》之类,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例子学到手了,大抵也成了名角了.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和技能.学语文,就是学例子.课文是编者精选的例子,脍炙人口,是祖国语言宝库里的精品,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营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前人怎样用语言文字表现生活,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发感情.学习例子,就像他们那样写,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上课就是教学生学习课文例子,学会字词句篇,学会分析归纳,学会写作技法,诸如此类.试想,从小学到高中有近千篇各类课文,掌握了这些“例子”,学生的语文能力还会差吗?


学例子,要学到手,就不能忽悠学生,要加强严格的语文训练.字要规规矩矩地练,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完成.在学例子中,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记忆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的习惯,勤笔勉思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习惯成自然,就能一辈子受用无穷.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欠了学生的账.

四、启发式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出路

数十年教改,我们试验了不计其数的教学方法,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还是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把启发式放在首位.孔子对启发式教学进行了创造性地精辟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8》)

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最缜密的抽象和概括,最权威的阐释,也是人类教育研究启发式教学最珍贵的文献.历代诸家见仁见智,朱熹解释最为详尽:“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愤”,指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对某个问题想弄通而没有弄通的为难心态.“悱”,指学生的言语表达,想说出来而又语塞情貌.启发,教师针对学生的“愤”去“启”,点拨一下,打开学生闭塞的思路,引导他们动脑筋找窍门,把问题想清楚,弄明白;针对学生“悱”去“发”,又点拨一下,引导他们动口,语言有序,运用恰当的、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启发,抓住“愤”“悱”两个矛盾,思维矛盾和表达矛盾,非常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教育理论根基.

据此,启发必须以教材、学生、教师三要素为基本构架.教材是启发的源头,没有教材,启发就没有依据.启发,是以教材为学习目标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离开了教材,启发便是放空炮.离开了学生,启发便没有对象;离开了教师,便没有启发.启发要创设情境,对教材的某个问题,学生想弄通、说不出的为难状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智能情境等,引导学生理解.启发的主要方式,即引导学生提问.孔子说,学习中不能问为什么的人,我对他也不知该怎么办了.(《卫灵公16》)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启发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很有讲究,必须要问在点子上,这点子就是重点、难点.提问要有坡度,让学生经过心理努力能够回答出来,就像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通过实际例子“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联想、想象,把直观感觉与抽象思维贯通起来,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取得学习的收获.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操作要领,师生互动互惠,教学相长.在运用启发式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用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无法之法,是为至法.”由必然走向自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构建生态课堂中,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概而言之,语文课改曾经交了昂贵的学费,付出了几代人的青春,今后无论怎样改革,怎样创新,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必须有民族魂,否则断无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