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点赞:27084 浏览:1217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教育阶段是塑造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处说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往大处说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和青少年特点,通过学校德育和课堂教学中的“渗”与“透”,做好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摆在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学校、社会、家庭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必须履行好的义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占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这种价值理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地位,发挥着教育资源和评量标准等多重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晴雨表”.近些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朽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互联网、手机报、博客、微博、微信、、MSN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搭建了新平台,也给他们接触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开辟了快速通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加紧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他们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对我国青少年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管领导认识不足,相关部门重视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做好中小学德育的合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素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个别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亟需提高,教育方法与手段相对滞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强;社会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位严重;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还有许多与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薄弱”了多年、提出来多年、多年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真正解决的环节.


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以及仍然存在的老问题,都需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把“三个倡导”作为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根据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提供了参照标准.通过这种“照镜子”和“回头看”,可以帮助基础教育工作者了解工作效果,积累有益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从而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核心区”.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根据这种说法,中小学德育工作就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夯实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道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它在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中,给人们指出什么是理想的和应该做的.”从本质上说,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和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中,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好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怎么写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等内容,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毫无疑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首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学校德育的“核心区”.

事实上,“三个倡导”的内容在以前的道德教育中均有体现,只不过提法没有这样具体,逻辑层次没有这样清晰.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新概括、新提炼,更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三个倡导”的深刻内涵,搞清楚每一个“倡导”所指的具体内容.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要设计他们能够接受的、反映“三个倡导”内容的教学和教育内容,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把这些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也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并在教学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教学资料中反映“三个倡导”的内容.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课,语文、数学、外语以及其他自然学科中都应该而且能够反映这些内容.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时刻绷紧“育人”这根弦,这就牵涉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德育提出新要求

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建构并最终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历史实际、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人民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五个方面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精神依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这种价值理念,来自历代仁人志士的实践和探索,凝结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最终还要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所谓回到实践,归根结底还是要指导人的行动,内化为人们“自觉需求”的问题.这种内化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灌输和教育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更需要这样的“渗”和“透”.勿庸讳言,作为考量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意义以及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最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不同的角度,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这种概括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期望.为了把这种意识形态转化为人民的自觉需要,当然离不开基础教育阶段的灌输.只不过这种灌输,不能只讲“形而上”的道理,而是应该主动适应青少年的理论认同规律和意识形态接受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到我们的学校德育和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牢牢把握“三个倡导”的深刻内涵及辩证关系.“富强、、文明、和谐”,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概括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个目标和追求的实现,需要后面两个层次“倡导”的支持和保障.同样,第一个“倡导”的发展和实现也会影响到后两个“倡导”的发展和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追求,在国家发展和公民进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公民的角度提出了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素质要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的“渗”,让青少年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只是完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第一步.更难做的是第二步,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透”,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及其生活中的每个个体的重要作用讲“透彻”.如何通过学校德育和课堂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早早地就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之于我们,就像大气层一样必不能少,我们置身其中在受其保护的同时,还要汲取其物质和精神养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清醒认识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住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身心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基础教育全过程.

三、基础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与“透”

由于中小学生在认知、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要重视渗透的艺术.“渗”,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是主导渠道;“透”,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漫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工作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课堂教学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主导渠道.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是主要阵地,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主导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渠道作用,首先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堂建设,修订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调整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内容,积极推进“三个倡导”进中小学德育教材;其次,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入青少年学生头脑;再次,紧密联系青少年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增加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课时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和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怎么写作的过程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最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不同学科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数学等不同学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指导意见和评量标准.

2.校园文化活动是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承载着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校园内举行的科技、文艺和体育活动.如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以及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特殊时段,以及各种主题班会、队会、团会、党校、团校以及演讲、征文等形式,都可以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二是把活动延伸到校外.如在组织学生观看教育影视作品或专题文艺演出,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时,融入深刻的教育内容;三是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当下青少年最喜爱的互联网、手机、博客及其他交流方式,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教育基地或手机教育平台.

3.教师素质是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队伍,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没有一支职业道德高尚、教育技能过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队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所有顶层设计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打造这支队伍,首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能够以高尚情操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德育工作者队伍;其次,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眼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得轻松愉快、易于接受;最后,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教学教育技能的与时俱进,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引青少年学生“眼球”、占领网络德育阵地的必然选择,也是在喜闻乐见中向青少年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4.长效机制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可能都听过这样一些说法:“学校三年功,不及社会一阵风”“5+2<7”“学生在校学半天,不如哥们一支烟”,相信大家也都有这样的感受.这说明,做好基础教育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靠学校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不要置身事外,而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当成“分内的事”,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二是学校、社会、家庭要密切配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互补互助,合力唱好这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头戏”;三是通过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和社会氛围.